随着社会的被不断进步,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加速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工业废渣的排放导致了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了水污染,刘鸿亮一直想要从事与水相关的研究,在填报专业的时候,选择了大家都不愿意填报的给水排水专业,正是因为这一次选择才让刘鸿亮院士能够为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治理水污染

对于水污染,刘鸿亮院士曾说:“人们习惯于谈论防洪减灾,殊不知作为一种人为制造的水患,水污染带来的不良后果丝毫不亚于洪水带来的灾难。” 中国由于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的河段约占23.3%,45%的河段鱼虾绝迹。全国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达到中等污染和重度污染。而同时,赤潮发生频率的增加及泛滥范围的扩大,也证明了海洋污染的日趋严重。

 

刘鸿亮院士说,一项对中国118个大城市地下水的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由于大量未经充分处理的污水被用于灌溉,有1000多万亩农田受到重金属和合成有机物的污染,仅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就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为此,刘鸿亮院士提出控制水污染发展的两种对策:一是逐步提高城市废水处理率;二是加强推行节水减污的清洁生产力度,使工业用水量、废水量和污染负荷进一步降低。

    最懂环境工程的火炬手

值得一提的是,刘鸿亮院士是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儿子。“我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刚毅坚强,对已经确定的目标非常坚定的人。我从他身上看到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追求。”刘鸿亮更是表示,父亲对祖国、对民族炽热的忠诚,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缓缓注入自己的血脉,最终影响自己一生。

 

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刘鸿亮报考了清华大学,本想读自己喜欢的水电专业,却因“中国近代力学之父”、时任清华大学教育长的钱伟长教授的一席话,让他放弃了“最爱”,改读了国家急需的“给水排水”专业像父亲那样用自己的热血和忠诚报效祖国,成了这位年轻的清华学子、日后的环境工程专家终身的奋斗目标。“我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得益于父亲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刻苦拼搏精神,激励我完成终生的追求。

       刘长春逝世25年之后的2008年,奥运火炬终于传到北京。76岁的刘鸿亮怀揣父亲的奥林匹克梦想,在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希腊,接过了奥运圣火。刘鸿亮的父亲曾经因为他的身体不好要求并督促他锻炼身体,这为他成为一名火炬手创造了条件,刘鸿亮作为圣火点燃首日的第16位火炬接力手,很多人以为他能够成为火炬手完全是因为他父亲的关系,而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原因,一是他对我国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二是他在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方面做出的努力,作为火炬传递手,他说:“这是一次替父圆梦之旅,也是一次科技与环保之旅。”

别人眼中的刘鸿亮

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位专心学术的专家前辈,从不把市场产业和学术研究混为一谈,他曾经表示,科研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研究,创新,突破,要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在科研上,他事必躬亲,身体力行,是大家眼中的好榜样;在妻子眼里,他虽然每天都忙着科研,但是也没有忘记家庭的责任,在她生病的时候,他会照顾妻子,医院研究室两头跑,平时的生活中,他会关心妻子,给她添置生活必需品,让妻子一直在他的照顾下;在儿子眼中,他很平和,也会很忙碌,虽然能够顾及家庭的时间不多,也还是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

 刘鸿亮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他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放射性三废处理的专业性人才。对中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是中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首席学术带头人。近年,在水、垃圾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系统论文和著作。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攻关课题或专题组组长30余篇,公开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十余本,译著《湖泊管理》、著作《湖泊环境营养化调查规范》是在中国首次发表的有关湖泊环境方面的专著。

 

人物简介

        刘鸿亮,中国环境工程专家。辽宁大连人。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54年至196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助教、给水排水专业教研组秘书。1960年至1980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副主任、放射性废物处理教研室主任、讲师。1980年至1982年任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1982年至1992年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主任、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科技部S86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2002)、科技部973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2007),国家计委“十五”及今后15年高新产业计划环保组组长。

 采编/木子亙  

推荐阅读

【矿冶人物】院士李卫:稀土行业,让中国发声

【矿冶人物】院士李冠兴:为核工业潜心奉献

【矿冶人物】著名冶金专家马荣骏:湿法冶金的学术泰斗

【矿冶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创新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