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国的清洁生产,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忙人”,就是我国清洁生产的奠基人——段宁院士,我国的污染治理方式由末端治理转到清洁生产,国家对清洁生产也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行业专家,段宁院士的生活就进入了清洁生产污染治理的第一线、团队课题研究,开会写材料记录研究情况的循环,为我国污染治理奉献几乎全部精力。

左一为段宁院士

 

学成归来,为国效力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段宁始终认为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段宁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并担任助理研究员。

 

段宁留学期间正值美国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留在美国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段宁从未有过留在美国的念头,“我刚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知道自己已经通过,就接到当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老院长的电话,希望我尽快回国参与工作,于是我马上就回来了。”当被问及是否有遗憾时,段宁摇摇头说:“我当时就想着学成后回国效劳。现在也觉得还是这个最重要,个人的一点小事情算不了什么。”

 

清洁生产奠基人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工业产生的各类废弃物,采取的办法主要是末端治理,就是在废弃物产生以后再治理,而这样的办法不仅难度大,成本高,而且收效甚微,于是清洁生产的概念逐渐被引入我国。

段宁院士是我国清洁生产领域的专家,也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清洁生产研究的奠基人、开拓者。他指出,清洁生产的总体精神是指在源头上把污染消灭在产生之前,而不是在污染产生之后再解决。比如到工厂中去看,这个生产中是不是该排出这么多废弃物,这样高含量的毒性物质,然后看如何能够通过改变原材料,改善制作工艺等途径把排放废气物的数量、毒性和浓度降下来,尽量少的排放废弃物。把不必要产生的废弃物都消灭在产生之前,然后再来考虑末端设施和技术进行处理,这大概才是清洁生产的总精神。

 

段宁院士引进了我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大型清洁生产项目,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清洁生产研究的单位,从认识上、技术上、方法上影响和推动了我国清洁生产进程。

 

重金属污染治理者

 

锰、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物质,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素有“无锰不成钢”之说。而之前我国对于电解锰锌行业产生的污染不够重视,段宁院士就提出过,治理电解锰、锌行业的发展对提升国民经济、拉动地方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电解锰、锌重金属水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流程工艺落后、设备简陋。其现有末端治理技术或难以稳定达标,或成本过高,更无法解决操作环境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危害。

 

针对这样的状况,段宁院士带领课题组深入探讨“锰锌湿法冶金行业重金属水污染物过程减排成套工艺平台”课题,他们深入工厂车间,对生产排污的来源进行排查,最终发现,电解车间是锰锌行业重金属废水的主要来源,如年产3万吨电解锰的企业,电解车间日产废水达300立方左右,其中毒性巨大的六价铬离子浓度高达300毫克/升、锰离子浓度高达2000毫 克/升、氨氮浓度最高达13000毫克/升;年产10万吨电解锌企业,电解车间产生的泡板重金属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含量大大超过国家排放标准。

基于上述了解到的情况,他们经过多年科技攻关,在电解锰、锌行业首次研发成功8项电解车间专用智能制造、自控消污等关键单项技术,以及以多功能机械手、出入槽精准定位为核心的多学科、大跨度、跨领域的多项单体集成技术,建设了与1万吨电解锌/年生产线相配套的示范工程;课题成果在世界最大电解锰企业宁夏天元锰业等企业应用,减污增效保护工人健康等效果良好。如果这项工艺能推广到全国,每年可消减重金属废水285万立方、减排锰615吨、重铬酸钾791吨、氨氮2575吨,环境、经济效益显著。

在清洁生产的研究、实践之外,段宁院士也培养了众多人才。除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培养硕士、博士生外,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联合培养研究生。

 

随着我国对环境科学和清洁生产的认识越来越清醒、越来越重视,段宁院士也仍在为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而忙碌着。

 

人物简介

       段宁(1949.07.20- )清洁生产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给排水及暖通工程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土木工程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重金属清洁生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主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

  采编/木子亙

推荐阅读

【矿冶人物】院士钱易:科学家,也是教育家

【矿冶人物】院士刘鸿亮:火炬手里最懂环境工程的

【矿冶人物】院士汤鸿霄:用爱浇筑治水科学梦

【矿冶人物】院士李圭白:为水而战

【矿冶人物】院士李卫:稀土行业,让中国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