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冶金专家,“矿浆电解新技术”的开拓者;他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冶金的研究与开发,始终奋战在矿冶科研一线;他始终心系着矿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邱定蕃院士。

拒绝诱惑,为国献身

       1941年10月,邱定蕃院士出生于香港,没多久日军轰炸香港,父母带着刚刚满月的他和两个哥哥历经磨难,死里逃生,回到了父亲的故乡——江西省广昌县贯桥村。邱定蕃院士在风景秀丽的赤水镇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化工系,同年进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

       童年时代父亲的教诲令邱定蕃院士始终牢记于心。父亲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和乡亲。20世纪90年代左右,邱定蕃院士通过了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留学考试,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加拿大著名学府——皇后大学学习和研究,并担任了该校矿物工程系研究生导师。正是父亲的这些教导,留学结束后,他并没有留恋加拿大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而是谢绝了导师的邀请,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并决心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长期以来,邱定蕃院士始终从事于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冶金的研究与开发。他研究成功的萃取分离镍、钴技术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了工业化。此外,他在资源循环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工程院咨询战略研究项目,为我国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冶金领域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敢为开拓,潜心钻研

       地处湖南郴州的柿竹园有色金属矿是世界闻名的多金属矿床地,被中外地质专家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物品种达143种之多,矿石资源量达3.6亿吨,但如此巨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却因为没有适宜的选冶技术而无法很好地开发利用。

       1991年,邱定蕃院士从加拿大皇后大学学成回国后就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潜心于柿竹园复杂铋精矿、铋中矿的回收利用研究。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在铜、铅、银、锰等多金属复杂共伴生矿矿浆电解研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柿竹园铋精矿、铋中矿含氟、铍、硅高的不利特点,提出了铋精矿、铋中矿的矿浆电解工艺方案,并合项目组成员一起,在项目基础理论研究、详细设计、工程建设和生产调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矿浆电解技术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澳大利亚,但多年来由于对矿浆电解浸出机理的研究很不深入,在矿浆电解设备的大型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难以克服发工程问题。邱定蕃院士自1978年就和澳大利亚同步开展了矿浆电解的研究,他设计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方形矿浆电解槽,使矿浆电解槽的结构大为简化,为矿浆电解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1997年,世界上第一座采用“矿浆电解新工艺”的湿铋法冶炼厂在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矿顺利投入生产,与传统反射炉熔炼工艺相比,铋回收率提高了10%,能耗降低了50%,生产成本降低40%。1999年,邱定蕃院士主编的世界是第一部有关矿浆电解技术研究和生产的学术专著《矿浆电解》一书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除了“矿浆电解新技术”,邱定蕃院士潜心钻研,多年时间里他还完成了大量的应用基础研究并解决了许多工程化难题。

心系矿冶,勇往直前

       邱定蕃院士始终心系矿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他曾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的论证和研究工作,其中大部分课题都与矿冶可持续有关。比如中国工程院重点课题“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东北地区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2002年,邱院士较早在中国国内提出“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议,并主持了中国工程院“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我国有色稀有金属材料的现状及发展战略”、“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工矿组)”和“有色金属工业CO2排放、评估和对策研究”等课题。

       2014年,邱院士倡议并发起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学术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得到了中国工程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等数十家科研院所、学会、高校及厂矿企业的大力支持。现在,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学术会议已成为有色金属冶金行业的学术盛会,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如今,邱定蕃院士已近80高龄,但他似乎并没有要“退隐江湖”的意思。或许,对于邱院士来说,矿冶研究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坚守,和一份助力国家发展建设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