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其坚,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专家,新中国第一代科研面向生产的探索者。他致力核级Zr-2合金管材的研制,在静液挤压工艺及设备的研发上有突出建树。锆合金管材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国防科委、国防工办重大科技改进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他还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获国家科委表彰。
人物履历
1937年9月12日 出生于江苏省吴县。
1955年10月-1956年7月 北京俄语学院进修俄语。
1956年9月—1961年7月 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冶金系压力加工专业学习。
1961年-1963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技术员
1963年-1973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课题组副组长、组长
1984年-1988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加工工艺研究所 副主任。
1988年-1989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加工工艺研究所 主任。
1987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0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刻苦攻坚、开拓创新的探索者
1963-1973年期间,金其坚主持了核级锆合金管材的研制工作,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1964年9月,在国内首次研制出一批尺寸公差、室温性能及水压、扩口、压扁等均符合要求的Zr-2管。此后,他们再接再厉,攻克了Zr-2管生产上的技术难关,建成了集锻造、挤压、轧管、电抛光、精整、退火、超声波探伤、涡流探伤、内径测量、壁厚测量、腐蚀检验等于一体的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和相应设备。1966-1973年期间开展核级锆合金工程化技术开发,为建设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Zr-2管材车间提供了较完整和成熟的工艺技术,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Zr-2管材的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又获得国防科委、国防工办重大科技改进二等奖,1987年11月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该课题所属的专题项目获国家技术进步奖。
1972-1981年,金其坚参加主持静液挤压技术、设备及工艺的研发工作。静液挤压技术是解决难变形材料成形的新方法,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很多。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金其坚深知责任重大,科研道路艰辛。他知难而进、不屈不挠,具有扎实、深厚的技术理论基础和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他和团队经过深入的原理分析、完备的技术方案设计和各种试验的尝试,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静液挤压技术、设备及工艺的研发任务,先后研制成350t和2000t冷静液挤压机、60t温挤静液挤压机和200t立式热挤静液挤压机,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这一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金其坚还与团队进行了超高压发生设备研制、工艺开发、性能研究及理论研究工作,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静液挤压实验室。采用这些设备和技术工艺,相继研发了铜包铝、铝包铜、钛铜复合、高比重合金、铍铜合金、低温超导材料、金属间化合物、SiC/Al合金等多种材料的静液挤压工艺;同时,开展了高压变形对金属材料的变形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复合金属静液挤压时的流动研究及高液压模锻技术的研究,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压下力学性能及塑性行为的研究等。为表彰静液挤压技术取得的巨大突破,该项目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次、部级成果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四等奖两项并获批专利一项。
严格缜密、一丝不苟的实干家
几十年来,金其坚始终本着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在调研工作中,他全面详实准确的搜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并作出评价;在科研工作中,他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慎重、具体地提出方案,严谨地进行试验,细致的进行分析。在静液挤压技术的研究中,金其坚及其科研团队采用滑移线法、上限法、主应力法、变分法及弹塑性有限元法等方法分析塑性加工问题,并自编程序、软件进行计算,结合各种工艺试验,系统地分析变形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和流动行为,准确地预测加工过程中的力能消耗,研发了更加合理高效的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在研究铝包铜复合材料静液挤压工艺的过程中,通过工艺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系统地分析了各个工艺参数对流动场的影响,揭示了芯材破断的原因,确定了铝包铜静液挤压塑变区的边界形状。他还对静液挤压铌钛超导线的宏观形貌特性进行了研究,协助探讨了用350t静液挤压机加工的铌钛复铜棒和多芯复合超导体的几何形状、芯线沿横断面及轴向分布规律,采用静液挤压法加工出了多芯极细芯(<1μm)Ni-Ti超导复合线。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有色金属制造行业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促进了我国静液挤压技术的发展。
在主持核级锆合金管材的研制工作期间,金其坚相继克服了从原材料到荒管挤压、轧管、精整、超声波探伤、检验等生产工艺和相关设备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成功了能够生产四种不同规格锆合金管的生产线。对于技术难题,他都亲自进行分析、计算,反复进行试验和论证工作。而且,他还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科研工作经验为基础,组织开展重大技术难题的相关调研和预先研究工作。通过与其团队的共同分析和不断论证,设计了锆合金管材生产的整体试验方案,较好的解决了挤压润滑、冷轧润滑和粘模等问题。另外,以挤压后锆合金管材组织均匀性方面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采用铜包套的挤压润滑方法,解决了锆合金表面易氧化和易粘模等问题。正是这些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既保证了多种规格锆合金管材的研制成功,还为其它成分锆合金管材的工艺选择、研发和推广工作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献计献策、排忧解难的热心人
为响应国家号召,贯彻科研要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的方针,金其坚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负责成立了中、小型企业改造组,负责技术改造、新建企业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使用设备的购置、引进、安装和调试,以及建成后的生产工艺等工程。他协助内蒙突全县农机厂的铜板带生产车间、无锡冶炼厂的铜板带车间、江苏太仓铜材厂管材车间、江苏武进的铜棒线材车间、烟台钟表材料厂等引进了全套的外国设备,并组织安装、调试和投产,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992年,金其坚主持研究的精密特殊铜合金带材生产新技术被列入国家火炬项目。当时正是金其坚科研工作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暂时告别了自己熟悉热爱的科研环境,前往厦门主持成立了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和外资企业合资的厦门火炬特种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在该公司创建初期,基础建设未能落实、工作条件艰苦、技术难题多,金其坚以厂为家、无私奉献,作为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和相关的人员解决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连铸表面质量差、生产效率低、拉丝表面开裂等各种技术难题。同时,为公司引进了大量的生产设备,并亲自主持了安装、调试、生产工作,为该公司的正常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大大开拓了相关销售市场。
来源:郭青苗
采编/木子亙
推荐阅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