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学校大礼堂重温了一遍话剧——《大地之光》,节目的最后,“李四光”先生安静地躺在靠椅上,离我们而去,当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缓缓响起,背景墙上浮现出他的脸庞的时候,分明能感觉到空气静谧和凝重,我悄悄地流下了眼泪,或感动或自豪,跟四年前刚入学的时候一样,这位共和国的脊梁——李四光先生又一次触动了我的心,只是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想要写写他的故事。

 

童年艰辛志不穷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李四光本名李仲揆,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才有的。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写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独自学习。

 

首赴日本努力向学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父亲很支持他,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

 

      1902 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通关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清贫,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学成归来志难酬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 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

 

圆梦伯明翰期科学救国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着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不放松学习。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 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6 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满腔热血报效祖国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要讲授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备课认真,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他考试的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方法,除了要进行笔头的问答以外,还发给学生几块岩石的标本,要求他们写出标本的名称、矿物成份、生成条件、与矿产的关系等等。他还极其重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赴野外考察,边看边讲,边讲边看,要求同学们大量采集标本,回来后,归类整理,陈列在实验室供教学研究之用。

 

      在长期的国外留学生活中,他亲身感受到中国人受尽歧视的耻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们高,艺术比我们精。人家的地方已经开辟到十分田地,我们的一块沃土,还在那里荒着。请他们来做好了,再拱手奉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科学上的一些专有名词以外,他始终坚持用中文讲解。

 

奔波跋涉无定所

 

     1937年 7月 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我29路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仓皇逃亡重庆,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随政府内迁。李四光率地质研究所南迁桂林,在这里度过了将近七个春秋。

 

      1944年春,日军侵袭,战事吃紧,李四光和地质所同事一起,携带轻便物品,于6月27日仓促离开桂林,经过20多天旅行,到达贵阳。到了10月,日寇进犯更加凶猛,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眼看贵阳要被围困,李四光和同事们只好再次奔波,出贵阳,奔遵义,入四川,大概11月光景,终于到了重庆。长途奔波,精疲力竭,对一个55岁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到了重庆以后,李四光夫妇的健康情况已变得十分糟糕了,再加上触景伤情,李四光又想起了朱森蒙冤离去的惨痛记忆,对时局的愤慨和生活的困苦二者交织在一起,使这位一向坚强的学者也禁不住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让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首都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李四光感到这是个离开国统区的好机会,他极其珍视这个机会,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力争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见解,这也是李四光的一贯学风。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启程,几经辗转,直到4月初,才在香港搭上一艘挪威货轮。大海里的航行是异常艰辛的,对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来说,已不再充满神奇,面对滚滚波涛,海风呼啸,李四光心中思念自己的祖国,祖国正像一艘火海里的航船,中国的人民正在忍受战争的煎熬。

 

身在伦敦心在国

 

      经过大约两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货船终于抵达法国南岸的大港马赛,上岸后,他改乘火车经法国首都巴黎,再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英国伦敦。码头上,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李四光的女儿李熙芝当时正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她早早地等候在多佛尔码头,迎接父母的到来。

 

      1949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在公布的各民主党派、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和特邀人士等名单中,李四光是作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代表之一而列选的。但是,正当李四光以焦急的心情准备回国时,台湾的国民党却正在策划着一个罪恶的阴谋,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的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将其扣留。一个朋友将这一切打电话告诉李四光,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李四光当机立断,拿起一个小皮包,只身从普利茅斯渡过英伦海峡来到法国。

 

      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回到香港,随即住进他的朋友预先安排的一个僻静的住所。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来到车站,6点多钟便乘上了香港至九龙的火车,不久便踏进了祖国南方的大门,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啊。

     1950年5月6日清晨,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一个多星期后,又迁到北京饭店。住进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前来看望他们,令李四光夫妇十分激动,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院长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李四光会意地连连点头,他说:“今天是中国未有的大时代,一切人都要努力,不能落伍。”正是在党和人民的关怀、重视和信任下,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

 

热爱祖国蔚为国用

 

      1950年8月17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解放后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的大会。大会结束的时候,选举李四光为中华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他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重大的任务就是,把全国的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连年的劳累使李四光的健康状况有所下降,他时常带病坚持工作,万不得已才去医院住院治疗。但是,1957年11月,李四光的肾病加重,小便带血,背部生疔,住进了北京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刀口基本上愈合了,但创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于出院,返回了工作岗位。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界内也一直流传着“中国贫油论”。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1928年的时候,李四光就曾写文章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李四光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我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以下三个:一是青、康、滇、缅大地槽;二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是东北——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首先应该把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寻找石油的对象。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1月20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很多可能储油的构造。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1956年将派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奔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细测。这样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及华北、东北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的南充等地,相继出油,开辟了我国西南石油工业基地。

 

      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共同发出“三年攻下松辽”的战斗号召。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遇见厚达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岩层。同年秋天,发现了大同镇“长垣”构造,出油后改为大庆长垣。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东部找油的一个重要突破。之后,又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相继发现一大批油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4年元月1日下午,毛主席请李四光晚上七时半到中南海怀仁堂一起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接到电话之后,李四光的心情异常激动,当他在开演之前来到休息厅的时候,毛主席健步走来,同他热烈握手,谈起石油问题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即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

      1971年4月在北京住所办公室听取是有对汇报后指出下步工作意见(这是李四光生前最后一张工作照片)

 

      1971年 4 月 24 日,李四光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北京医院。入院后,虽然很快便退了高烧,但血压一直波动得很厉害。晚上,他常常不能入睡,往事总是萦绕心头。一天晚上,李四光特别兴奋,他和陪他的女儿谈了很多很多,从青年时代漫长的求学之路到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各种经历。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霜、鞠躬尽瘁、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是一面旗帜,飘扬在祖国上空,仰望即肃然起敬,感谢共和国的脊梁,撑起国之强壮。最后,附上《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替所有地质人表达对李四光先生的崇敬与景仰之情。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留下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 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漩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亲爱的祖国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我亲爱的祖国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采编/王子琳

 

推荐阅读
【老照片】史上最全的地质、石油邮票,你绝对没见过,赶快收藏转发

【老照片】共和国的钢之骄子(下)——驰骋草原的双翼神马

【老照片】中国近代矿冶教育的发展(一)晚清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