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于德、成于学、展于创、益于民”是我国探索“真空冶金之梦”先驱者戴永年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戴永年院士长期从事真空冶金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制备研究工作,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国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培养了无数冶金行业精英,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戴真空”。


年少立志,与冶金结下不解之缘


      1929年,戴永年出生于昆明,时局动荡,战火纷飞,他的求学之路也充满坎坷。从昆明到通海,又回到昆明,几经辗转,戴永年进入龙渊中学完成高中学业。

此时,昆明的民主革命运动正逢勃发展,闻一多、李公朴等经常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时事报告会,进步青年应者云聚。戴永年和龙渊中学的杨树藩等老同学志同道合,晚饭后常步行8公里到云大听报告。受这些先进思想的影响,戴永年于1948年加入了“云南民主青年同盟”,先后担任小组长、支委等职位。1949年,戴永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人生中,他都牢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致力于建设祖国的满腔热血,都令戴永年对云大矿冶系情有独钟因此1947年高中毕业后戴永年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云大矿冶系,自此便和冶金结下了此生的不解之缘。

毕业后,戴永年成绩优异留校任教,1954年,他到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深造。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到昆明工学院任教。


夙兴夜寐,勇闯“真空世界”


       在昆明工学院任教期间,戴永年教的是《锡冶金》,每年都要多次到个旧各厂矿现场考察。锡矿里有铅,冶炼中要把铅锡分开。当时中国主要采用“氯化物电解法”处理铅锡合金。但是他发现这种冶炼方法流程长,耗能高、污染大、回收低。如何改进冶炼方法,克服这些弊端呢?他开始了苦苦思索。

1957年,苏联一位著名专家到昆明工学院讲学,介绍了他的真空蒸馏分离铅锡合金的试验。尽管这个试验还只是在微型电炉中的小试验,但是这个思路却象闪电般划破了戴永年长时间的困惑,一个新的理念在他脑海中萌生——真空冶金!

经过思索,戴永年发现了真空冶金的好处:在真空状态下,液体容易变成气体,蒸发的速率比常压下能提高约100倍,这可使真空冶炼的温度降低,减少燃料的消耗,从根本上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真空冶炼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真空冶炼有利于环境保护,使金属不易氧化,能大大提高金属的回收率,且没有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然而在现实中,戴永年面临的却是一片空白,既无真空冶金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著作,也无真空冶金的试验设备。苏联教授所讲的,仅是提供了实验室试验的可能,要继续探索下去,就意味着要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而这条路的前方会碰到什么却无法预知,但戴永年还是决心闯一闯陌生的“真空世界”。


不畏坎坷,攀登科技之巅


      1958年,在学校领导支持下,戴永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真空冶金试验小组。戴永年带领团队用学校的小型管式电炉改装成真空炉作铅锡合金的真空蒸馏实验。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很快在实验中使铅锡分开了。他将研究方向定位于工业型用炉,开始扩大实验。

但困难也随之而来,缺资料、少经费、设备不足都制约着他们的行动。1959年,戴永年成立了一个小型的真空冶金实验室,因陋就简,试制真空炉,没有资金,条件不足,他就带着学生前往离学校7千米的昆明冶炼厂开展实验。不幸的是,文革开始了,一切都只能暂停,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

文革后期,戴永年被调回学校继续搞科研,他迅速开始了真空冶炼分离铅锡合金的进一步尝试。70年代初期,学校拨给他700元的研究经费,既缓解了研究经费的缺乏,也说明他的研究获得了肯定,这让他兴奋不已。

1977年,戴永年摸索出“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的基本结构,这个炉子使处理每吨焊锡的耗电量在实验室降低到1000 度,投产后又降到500度,每吨焊锡的加工成本降低到“电解法”的1/7(当时约合120元/吨),锡的回收率由96%提高到99.4%。1979年,在工厂扩大到日处理2吨的炉子研究成功,经云南省冶金局组织鉴定后立即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取代了传统流程。


永不止步,造福于民


       80年代初,中南矿冶学院赵天丛老师写信告诉戴永年,武汉钢铁公司的热镀锌渣堆积成山,请他去看看能否处理。热镀锌渣的主要成分是锌,其中含铁5%左右。按提炼要求,热镀锌渣中提取出来的锌的含铁量必须仅为0.003%。

但是热镀锌渣的性质与焊锡不同,焊锡熔点仅在 200℃- 300℃,而锌的熔点为420℃,锌中含铁后熔点又升高,不易做到液体料入炉。“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在这里发挥不了作用,需要研究新的炉型。

戴永年运用在长期研究中自己建立的“汽液相平衡成分图”来判断某种合金将各元素分离的可能性和分离程度,并已用于解决锑-锡、铋-银、铅-银、铅-锡、锗锌等许多合金的蒸馏分离问题。这一次他也用这个办法计算锌铁合金,判定可以得到锌含铁为10-10。他仅用3年时间就由小实验做到了扩大试验,研制成功“卧式真空炉”,将铁含量降低到0.002%以下,超过了厂方的要求。卧式真空炉的成功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毫无保留,兢兢业业育英才


       为了使真空冶金行业后继有人,戴永年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会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会支持学生去探索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会鼓励学生不要轻言放弃。

2000年7月,70多岁的戴院士不幸患膀胱癌。他一边与病魔做顽强的斗争,一边把病房当做教室,躺在病床上指导研究生,思考新的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问题。住院期间,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他让博士生来病房上课。就在住院治疗期间,他的一位博士生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答辩会那天,他得到医生的同意,赶回学校参加答辩会,他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使在场的许多人为之动容。

迄今为止,戴永年院士已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9名,现有在读博、硕士研究生20余人,为我国有色金属真空冶金行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出生于“有色金属王国”的戴永年,用其一生,抒写了精彩的有色人生。

       戴永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 1929年2月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省通海县。

1951年云南大学矿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由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研究生班毕业后在昆明理工大学任教至今,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资深常务理事。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永年院士发展了金属真空气化分离理论,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体系;发明了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在宝钢、鞍钢等国内40多个单位及美国、英国等国家推广应用80余台/套,改革了锡、铅、锌、锂、多晶硅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经济效益显著,其主持研究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已产业化。其在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3)、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排1)、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岭先锋奖章、云南省教育功勋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采编/木子亙

 

推荐阅读

【矿冶人物】傅恒志院士:趣在治学 德行师表

【矿冶人物】陈清如院士:迎难而上,迎刃而解

【矿冶人物】陈毓川院士:以“矿”写人生,书写“中国梦”

【矿冶人物】翟裕生院士:裕慰苍生,地矿赤子

【矿冶人物】陈景院士:在压力下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