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正村镇白墙村村民通过多渠道反映,2016年前,当地多家洗煤厂及新义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义公司”)长期将煤矸石倾倒于耕地,导致12处农田至今无法正常耕种。尽管当地政府曾于2016年启动整治,但村民反映,部分土地仍存在煤矸石裸露、农作物生长受阻、地下水污染风险等问题。

记者实地走访发现,白墙村东侧运煤公路沿线分布着多处煤矸石倾倒点,土地呈黑色,煤矸石层厚度达20至60厘米。村民赵丽(化名)称,2013年,其3亩耕地被强行推平小麦并倾倒煤矸石,尽管签订了每亩每年1000元的租地协议,但后续复耕质量极差。“覆土太薄,庄稼长势差,油菜苗都发黄打蔫。”另一村民刘华(化名)则担忧,煤矸石中的硫化物可能随雨水渗入地下水,威胁周边村庄饮水安全。

据新安县正村镇镇长高苏苏介绍,涉事煤矸石倾倒点共12处,分布于白墙、上坡等5个村庄,总面积约37.2亩,涉及耕地和林地。新义公司环境保护科科长王超承认,倾倒行为源于历史遗留问题,公司未设置专用堆放场地,部分煤矸石被用于“填沟造地”,但未严格落实防护措施。

2016年,新安县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取缔两家洗煤厂并要求复耕。然而,村民反映,复耕标准未达标。新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宝坦言,复耕需满足土层厚度60厘米、坡度小于25度、土壤肥力达标等条件,但部分地块“覆土太薄,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煤矸石堆被简单覆土后种植小麦,但作物长势明显弱于正常农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卢昌艾指出,煤矸石中的重金属和硫化物可能通过氧化导致土壤酸化,细小颗粒还可能随雨水渗入地下,造成污染。“覆土厚度、肥力和质量是关键,若不达标,复耕无异于形式主义。”

针对村民投诉的“煤矸石倾倒基本农田”问题,新安县环保局曾回应称,涉事区域为“西白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由河南义新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用于填沟造地,且已办理环评手续。然而,村民提供的照片显示,部分煤矸石被直接倾倒于农田,与官方说法矛盾。

新安县环保局局长张银环表示,历史煤矸石堆场已整治,但近期接到新投诉后,已对周边地下水进行深井取样检测,并计划联合专家评估污染风险。“若检测超标,将启动系统修复。”

新义公司总经理闫利称,公司已与第三方环保公司制定整改方案,但承认“部分地块覆土不到位”。高苏苏表示,新义公司需承担整改责任,政府将加强监管。然而,村民姬金生反映,其位于林庄村的耕地被新义公司矿渣掩埋,导致出路被堵、植被枯死,问题至今未解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卢昌艾建议,对煤矸石堆场实施“一堆一策”治理,包括清除污染土壤、修复地下水、重建表土层等。同时,应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定期检测土壤和地下水质量,确保农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