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竖起了新中国地质界第一座钻塔、促成了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诞生,一生在钻探之路上无怨无悔地奉献,他就是“中国钻探之父”刘广志院士。

 

为中华崛起读书

       1923年刘广志院士生于北平,父亲刘恩铎是著名的华文学校教授。1930年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遵守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绝对不可抵抗”的命令,短短数月之内,将数千里大好江山拱手让与侵略者,国人无不为之激馈。

       满腔悲愤的刘恩锋对他的五个子女说:“勿忘国耻、精忠报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国家积贫积弱,必然要受外人欺负,而国家富强,唯有走科学救国之路,因此你们一定要学些实用的知识,用功再用功!”

       父亲的话对当时年仅10岁的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成为其终身恪守的准则。之后,他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并顺利考入当时著名的北京四中,后又考入天津的北洋大学。

       在战火和国难之中,满腔爱国热忱的刘广志院士辗转就读于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工学院,学到了很多扎实的知识。

 

 

一腔热血勇钻探

       刘广志院士目睹了侵华日军对中国的狂轰滥炸,决心毕业后建造飞机把敌人赶出中国。但没有石油,飞机难以上天。于是,他放弃“上天”改为“入地”,转到了采矿工程系

       1947年大学毕业以后,他联络7位同学“重走张骞路,直奔玉门关”,到玉门油田做了近三年的工程实习员,埋头于第一线苦练基本功。从事石油工程,为他后来的工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4月他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受党和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筹建新中国的地质勘探工作。他夙兴夜寐,知难而进,带领一批新老工人,于当年7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耿王坟工地上竖起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部门的第一部钻塔,用了3个月的时间钻成500米深的钻孔,使人们首次对这个百年老矿地下煤层的厚薄及储量有了明确的概念。

       入地难,难于上青天。进入60年代,钻探工程施工出现“效率低、质量差、成本高”的局面。刘广志院士大胆提出,开展金刚石钻探是扭转钻探事业被动局面的有效方法

       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攻关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63年11月合成了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距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做出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仅仅相差8年。经过对比试验,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金刚石钻头的钻进效率和质量明显超过日制金刚石钻头。

       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金刚石钻头,使中国的探矿事业如虎添翼发展迅速,先后探明全国有储量的矿种达103种,完全推翻了国外地质学家关于“中国贫铁、缺铜、少油”的结论,为发展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作出了巨大成就。刘广志院士也被誉为中国探矿工程界的一面旗帜

 

科学深钻显身手

       与此同时,刘广志院士也是最早倡导在中国开展大陆科学钻探的人

       1979年11月,刘广志院士在北戴河探矿工程学术会上说,“我国古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深部地质学,这‘器’,就是钻井工程。大陆科学钻探,就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

       随后,他把注意力转到了大陆科学钻探上,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为之奔走呼号,摇旗呐喊

       1983年-1984年,他先后发表了《超深井钻探与深部地质学》、《超深井钻探的意义、作用与现状综述》等文章,详细介绍了深孔钻探对于研究深部地质学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我国亟待筹备超深井钻探工作。

       1988年,刘广志开始组织一项介绍国内外科学深钻技术资料的系统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有计划地收集、翻译、编辑、出版《深部陆壳勘察系列丛书》,共八卷250万字。该计划得到了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地矿部科技司、勘查技术司和勘查技术院的大力支持,至1993年8月即全部出版问世。

       一石激起千层浪,科学深钻开始成为地学界的热门话题

 

挺进地心成现实

       让地下深层的岩石自己开口说话,是刘广志院士和一代代地质学家共同的梦想。

       1989年,对中国的大陆科学钻探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的超深钻探由刘广志院士的个人倡议演化为地学家们的集体努力。这一年,中国超深钻探的设想由民间走入官方,成为政府确定的目标

 

       1991年地矿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立项,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列为“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经过十年的期待,这个号称伸入地球望远镜的5000米深钻孔终于在2001年8月4日在江苏省东海县正式开工

       在开工仪式上,年近8旬的刘广志院士噙着泪水,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从我提出这个倡议到今天,已历时8412天,我终于看到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打自己的科钻深井,我太高兴了!”

       在科钻一井施工现场的入口处,端庄地写有一联:上天神州五号,下地科钻一井。这幅“对联”十分形象地高度概括了科钻一井的历史地位。

       2005年3月9日,科钻一井的钻井终孔深度达到5158米,超额完成了既定的钻井目标。

       值得尊敬的是,年已九旬的刘广志院士直至逝世前仍孜孜不倦收集国际探矿信息技术,为祖国探矿事业填补着空白。

       斯人已逝,刘广志院士的高尚品德和卓著功绩,仍将激励勘探工程的工作者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过程中,奋发向上、求实创新,向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