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既是矿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地质工作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商业性矿产勘查是面临困难最多,也是同国家整个经济改革进程差距很大的一个领域。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产勘查体制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矿产勘查体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在机构上是一个层层负责的行政管理系统。部、局、大队、分队、组层层负责,组织严密,行政控制力度大。勘查决策、工作质量、储量任务等都依靠这种强有力的行政体系来予以保证。1998 年年末,全国地矿、冶金、有色、黄金、煤炭、中石油、中海油、核工业、化工、建材、轻工11 个部门共有965个地勘单位,743499 人。这些地勘单位,绝大多数从事矿产勘查。11个涉及矿产勘查的部门除原地矿部的机构序列是部—局—大队—分队—组外,其余10 个部门的机构序列均为部属(或国家局属,或国家石油公司属)总局(局)—省或地区局—大队(支队)—分队—组。简言之,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产勘查队由横向的11 条线、纵向的5 个层次组成(图1)。其中部(部属局、国家局属局、国家石油公司属局)、地区局、大队(支队)为独立核算单位,分队和组为内部技术工作单位。

图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产勘查行政机构序列

 

二是在资源配置上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体系。矿产勘查需要的各种资源,如人才、设备、技术、资金等都是按上述机构序列由行政配置的。在最上面三个层次,采取了全面的、平等的配置方式,即对于同一层次的勘查机构,在处室设置、技术与行政人员的编制、设备数量和档次基本上是一样的。采取这种配置模式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在某一个层次的机构内,如在大队这个层次内,地质工作、勘查施工、化验分析、绘图整理、储量计算都能够由该层次机构内部完全解决。如果加上医务室、托儿所、子弟学校、商店、农场等社会服务机构,就更显示出其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特征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当时物质短缺、服务短缺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是完成矿产勘查任务的重要保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低效率、高成本的缺点就暴露无遗了。

三是在经济上是一个不重视成本,不重视效益,追求产品数量的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储量指标、钻探指标等都是计划下达的硬指标,必须完成。因此,无论在哪个层次,都树立了完成计划的坚定信念。其结果是,在勘查提交了大批的量大、质优、开发条件好的矿床同时,也勘查提交了很多量大、质次、开发条件差的矿床,长期不能利用,积压了国家的资金。特别是在“以钻探为纲”的口号指导下,把完成钻探工作量作为勘查单位的最主要考核指标,一度普遍出现追求进尺,“靠米吃饭”,不顾地质目的的现象。2000 年左右完成的按新的矿产资源/ 储量分类进行的储量套改结果表明,在计划经济时期提交的固体矿产储量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难以利用的,这充分说明了如果矿产勘查工作不接受市场的约束和检验,将会生产出大量无效益的勘查产品。

四是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勘查资金由国家供给,按计划分配,计划完成后核销。下一个计划年度再计划,再分配,再核销,如此循环不已。因此,每一级矿产勘查机构都是国家的一个勘查生产车间,只需完成生产任务,无需考虑筹集资金和追求利润。在这种投资模式下,勘查机构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可供分配,勘查活动的驱动力是政治动员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事业的追求。应该指出,广大地质技术人员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支撑了我国整个计划经济时期的找矿勘查活动。

在那个时期,在没有任何来自市场的个人利益、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大量的矿床、油气田被发现和勘查出来,坚定的理想、信念、事业心、专业素质和技术人员良好道德素质,是这一时期巨大勘查成就的力量源泉。

即使在现在来看,我国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无疑是正确的。实行这一体制,在矿产勘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建立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矿产勘查形成了一个由计划管理、行政管理、质量管理、技术保障、装备配置、成果管理、人才培养、生活服务等方面组成的完整的工作体制。这个勘查工作体制,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计划经济矿产勘查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出来。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地质工作体制的改革提出较早,几乎与国家的改革的起点时间一致。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改革已在我国地质行业的各个层面展开。矿产勘查体制改革是整个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20 多年的努力,在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体制、机制方面已有了许多思路,有些地勘单位还取得了可贵的实践经验。原地矿部门及有色、化工等部门的地勘单位已完成属地化,并在属地化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探索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道路。有些属地化后的地质勘查机构,在建立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方面已取得重要的进展,勘查活动正在向产业化方向转变。

但是,在看到这些改革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总体来说,我国的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尚未形成,目前仅有的一些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也是在法律不完善、市场不完善、主体不完善的条件下运行的。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形成,各个领域的改革正日趋深入,但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却仍然迟迟未能建立,矿产勘查领域中许多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缺乏商业性勘查活动的保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依靠国家计划下的勘查活动来保障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应主要依靠商业性勘查活动来予以保障。今后20 〜30 年,我国将仍然是世界第一矿产品消费大国,处于对矿产资源的稳定高位需求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需求要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激活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来实现。激活的标志是:市场资本涌向勘查业,战略性矿产勘查投资增加,探矿权在市场中转让频繁,探矿权转化为采矿权的速度加快。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看不到这种景象的发生。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保障,仍然停留在政府操控层面,没有看到市场的巨大力量。如果缺乏强有力的商业性勘查活动保障,则政府所有的战略、政策、措施都具有软弱性和虚空性。

2. 勘查资本难以进入勘查市场

勘查资本是勘查活动的驱动力。在1998 年地勘队伍属地化后,国家资本基本退出了商业性勘查领域,留下的一小部分(地质大调查、资源补偿费、地质勘查基金、属地化后的地勘费中支持矿产勘查的费用)远不足以承担为我国矿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使命。这就表明,在国家资本退出后,市场资本没有及时进入勘查资市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不是没有市场资本,而是没有鼓励和保障市场资本进入商业性勘查的体制、机制和环境。一方面,国有大型矿业缺乏勘查资本,继续向国家索要计划投资用于矿产勘查(如煤炭精查);另一方面,大量民营资本、国际资本对矿产勘查市场深感兴趣,但却遭受各种形式的屏蔽,不得其门而入。这种僵持状态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投资模式与市场经济投资模式的对持。对持的时间越久,勘查资本缺位的时间也就越久。目前虽有不少市场资本进入矿产勘查领域,有些已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但对市场勘查资本的鼓励、引导和规范力度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3. 矿产权流转的法律与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矿产权是矿产勘查成果的财产表现。矿产权的流转过程,是矿产资源的市场配置过程,它带动了矿业市场的全部生产要素——矿产权、矿业资本、矿业技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如果出现大量矿产权被长期搁置、难以在市场上顺畅流转的状况,则表明各类矿业市场要素不可能有效地结合,矿业活动处于一个产权积压、资本积压、技术积压、劳动力积压的低产出、高成本状态。我国目前的矿业市场正处于这样一种不良的状态。产生矿产权大量积压的原因,主要是法律对矿产权的性质和权利主体,缺乏明确的表述,矿产资源所有权与矿产权的界限日益模糊。地方政府、矿山企业、地勘单位,都对矿产权有所追求。如果不对矿产权权属性质、权属内容和权属主体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而是任由目前这种“各自表述”的趋势蔓延,矿产权的流转就不可能顺畅地、高效地进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就难以在矿业市场中实现。

4. 市场服务机构软弱

矿产勘查是一项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密集的产业,勘查服务机构是矿业领域有关规范的执行者,是保障矿产勘查各项任务完成的主力军。目前我国的勘查服务机构一是数量不足,二是规范程度不高,三是业务水平按现代矿业的要求尚有差距,四是缺乏独立行事环境。各种勘查服务行为是行政法律和技术标准在市场中的实现,中介服务和技术服务的不规范就等于市场的不规范。因此,一些矿产勘查专家已在呼吁要大力加强矿产勘查服务机构建设,为商业性矿产勘查营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健康的服务环境,以推动各种勘查要素在市场中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勘查中介机构寥若晨星;许多技术服务(地质、勘查施工、资源量和储量估算、矿业权评估)主要由地勘单位、研究所、设计院来做,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服务人员的待遇也较低,服务专业水准有待提高。

5. 地勘单位改革不到位

商业性勘查体制需要商业性勘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勘查企业不应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地勘单位,而应是有明确市场分工的各类涉勘企业,其中最核心的是矿产勘查公司、矿业公司、资源公司,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服务公司。勘查企业应达到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独立的企业实体、独立的企业法人、明晰的产权关系、以勘查为主营业务、勘查资本和资产的供应、职工数量和专业结构的合理配置等。我国符合这些要求的勘查企业并不多,大多是一些事业拨款、多种经营和市场性勘查活动混合型的地勘单位。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资产、投资、收入、人员、管理都是混合的,无法对勘查活动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评估。一方面,这类亦事亦企的地勘单位将很难在市场环境下有效运转;另一方面,这类地勘单位也很难享受到市场的全部红利。

一个新的情况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小型企业中的国有资本要逐步退出市场。按照这一精神,如果地勘单位仍维持目前这种国有体制的规模,要长期保持国有独资的单位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不会允许地勘单位这种体制长期存在。地勘单位必须面对这一新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

6. 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市场服务力度不足

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产勘查体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勘查体制转变,是一个需要政府大力组织、引导和提供充分服务的转变。政府的责任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提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的法律与政策环境;二是引导地勘单位深化改革,向勘查企业转变;三是对商业性勘查活动进行市场监管;四是对商业性勘查活动提供市场服务。政府在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围绕的是一个目的:营造矿产勘查的市场环境,实现勘查要素的市场配置。我国的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在多年前已注意到政府在建立商业性勘查体制方面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若干积极的措施,对商业性勘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就其力度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情况是,建立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不仅是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的责任,还涉及国务院多个部门,如发改、证监、金融、财政、税收、工商、商贸、国资等。没有统一的协调,也是难以奏效的。目前,我们很难说矿产勘查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如前所述,探矿权流通不畅、勘查资本缺位、矿业权市场配置不到位、服务机构软弱等,都是市场环境不佳的表现,这就导致了各种勘查要素仍然处于分隔、闲置、封闭的状态。

三、国外的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

国外的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是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的。在讨论国外体制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两点:第一,它是成熟的和有效的,至少目前还找不到第二种体制来代替它;第二,它是高度国际化的,各个国家的勘查活动的市场模式基本相同,符合国际惯例。市场经济国家的矿业公司和勘查公司,绝大多数都是在全球筹资、全球勘查的公司。只有按这种模式运行,才能实现勘查要素,特别是矿产权要素的全球配置。这就表明,如果建立的是一个国家自己的商业性勘查体制,则这个体制可以在这个国家内部运行,它很难进入国际矿产勘查市场。国外的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由三个部分组成:涉勘企业、市场环境和政府行政。

(一)涉勘企业

在勘查市场中活动的企业很多。按照企业的业务范围,可将它们划分为三类:矿业公司、投资主体、服务机构。如果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勘查机构对比,则矿业公司和服务机构的一部分(地质、技术、工程服务)相当于地勘单位+ 研究所+ 设计院,而投资公司则无可比之处。

1. 矿业公司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矿产勘查是矿业的组成部分,由矿业公司进行,不构成独立的产业。由于从找矿到矿山生产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不同规模的矿业公司在业务上有明确的分工:小的矿业公司偏重于找矿和勘查,大的矿业公司偏重于矿山开发和生产。从规模上看,矿业实体可分为三类:找矿人,或称个体找矿者;初级矿业公司;高级矿业公司。

(1)找矿人

找矿人(Individual Prospectors)是西方,特别是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早期矿业活动的一个概念,但它一直保留至今。在一百多年前,淘金热与找矿热兴起,当时并无现代意义的矿业公司,只是一些个人在找矿,他们多半是些探险者、牧人、农场主,地质知识不多,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开展活动(图2)。随着地质学的发展,找矿人逐渐由地质学家担任,有的进入了公司,有的仍然保持独立找矿人的身份。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仍然有一批活跃的“找矿人”。他们或者是独立的找矿者(未必是地质学家),或者是一些地质专业的教授、学生、退休地质人员及从事其他职业的地质学家,其中职业找矿人和业余找矿人兼而有之。找矿人的找矿发现得到法律保护,有些国家还对找矿人提供政府支持。例如,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自然资源部多年来一直提供一个称为“新斯科舍找矿人帮助计划(New Nova Scotia Prospector Assistance Program,NSPAP)”。该计划从三个方面帮助找矿人:第一,培训他们的找矿知识;第二,对一些独立找矿人提供经费支持,最多5000加元;第三,帮助找矿人进行矿产权交易,使它们的发现尽快被矿业公司收购。找矿人是活跃在矿产勘查最前缘的一支队伍。

图2 早期找矿人

(右图为加拿大早期不列颠哥伦比亚找矿人素描图,该省目前仍是找矿人活跃的地区;左图为美国1985 年发行的一盎司找矿人银币)

 

例如,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BC)登记的找矿人就有2500名之多。当然,他们的活动不限于BC 地区。

历史上许多重要矿床是找矿人率先发现的。如早在1871年,James Smith 就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发现了富锡矿。Mark Creasy 则是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找矿人之一。找矿人这种特有制度的好处是:第一,机制灵活,不拘一格,有矿就找,没矿就跑,有一辆车、一两个人就行,没有队伍;第二,投资少,见效快;第三,充分发挥地质学家的智力优势,钱多不一定能找到矿,人多也不一定能找到矿,关键是要思想对路,地质学家的思路对路了,才能找到矿;第四,矿产权能迅速转让,缩短了找矿—勘查周期,今天的一个找矿发现可能明天以1 万加元的价钱就卖了。归结起来就是两点:找矿人制度大大降低了找矿风险,降低了找矿成本,提高了找矿效果。

找矿人把自己发现的矿点、矿化带或其他找矿线索卖给初级矿业公司,有时也卖给高级矿业公司。找矿人的工作是后来各种更大规模的勘查活动的起点。

(2)初级矿业公司

初级矿业公司是最重要的矿产勘查主体。它的任务是经营矿产勘查资本,发现矿床,扩大矿产权规模,使勘查资本增值。初级矿业公司的活动,一是筹集勘查资本,二是获得优良的初级矿产权,三是开展以草根勘探为主的探矿活动,扩大矿床规模或发现新的矿床,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初级矿业公司有时还拥有一些中小型矿山的采矿权,并经营这些采矿权。

按照加拿大矿业协会(CIM)的定义:“初级矿业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在证券市场上销售股票筹集资本,以进行矿产勘查的小公司。投资者购买这种股票的目的是期望能发现矿床,并通过将所发现的矿床转为高级矿业公司的股份,从而使得手中的股票增值。”这个定义明确指出:第一,初级矿业公司是小公司。

第二,初级矿业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找矿,做到普查,少数可能做到详查,勘探已是高级矿业公司的事了。实际上也见到有些初级矿业公司就直接冠名为“ ×× 勘探公司”。第三,初级矿业公司的找矿成果通常向高级矿业公司转让。

初级矿业公司一般没有从事具体地质、采矿工作的生产性队伍,其公司组成人员通常在10 人左右,包括总经理、地质师、会计师、法律专家、经济专家、采矿专家、秘书、后勤人员等。地质学家在初级矿业公司中具有重要地位。具体的地质设计、野外调查、工程施工、分析化验、储量估算、资产评估等通过合同由有关的技术服务公司完成。

因此,初级矿业公司主要从事三项工作:一是寻求资本,特别是从风险资本市场上寻求找矿勘查资本;二是寻求优良的初级矿产权,即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找矿机会较大或很大的矿产权;三是制订勘查活动计划,寻求实施计划的合同单位,通过计划的实施,取得找矿发现,将勘查资本转化为增值的矿产权;四是再利用公司增值的矿产权到市场上寻求新的勘查资本,或将增值的矿产权出售转化为勘查资本,再去寻找新的矿产权。这就是一个初级矿业公司的资本——资产——资本的良性循环过程(图3)。

图3 初级矿业公司的运作流程

 

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初级矿业公司的机构、资产、资本、项目情况:

实例一

公司名:GEOLOGIX 勘探公司(GEOLOGIX EXPLORATIONS INC.)

公司性质:初级矿业公司

地址:加拿大温哥华

首席执行官(CEO):Robert D. Williams

管理层职员:3 人

上市的证券交易所: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

股票代码:GIX

资本(至2004 年底):

发行股票:6139000 股

每股价值:0.35 加元

资本总值:1469240 加元

矿产权:秘鲁12 处,美国内华达州2 处,均处于早期勘查阶段(资源量、品位略)

最新动态:2004 年2 月,该公司宣布将从另一公司以2.15加元一股的价格购买400 万股,共860 万加元。交易完成后公司资本现值将达到1200 万加元。

实例二

公司名:太平洋海岭勘探公司(Pacific Ridge Explorations Ltd.)

公司性质:初级矿业公司

地址:加拿大温哥华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ohn S. Brock

管理层职员:5 人

上市的证券交易所: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

股票代码:PEX

资本(至2004 年底):

发行股票:16159000 股

每股价值:0.17 加元

资本总值:2800000 加元

矿产权:加拿大育空地区铜钴金矿勘查区1 处,不列颠哥伦比亚金刚石/ 稀土勘查区1 处,胡尔威兹(Hurwitz)湖金矿勘查区1 处,美国内华达州金矿勘查区2 处(资源量、品位略),均处于早期勘查阶段(资源量、品位略)。

以上两个例子是专一从事矿产勘查的公司,没有矿山开发项目。实际上,有一些初级矿业公司虽以矿产勘查为主,但也开展一些小型以至中型矿山的开发活动。

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初级矿业公司有上千家。由于找矿活动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十余年来,主要固体矿产供过于求,勘查活动迅速收缩,一些初级矿业公司多从事尚有利可图的黄金矿产勘查。

初级矿业公司的资本、技术、经营状况不一,有的偏前端一些,有的偏后端一些,有的前后端兼顾。

(3)高级矿业公司

高级矿业公司以矿山开发为主,有些公司固体矿产与油气兼营,有的做到下游冶炼、压延产业,甚至经营非矿产业。高级矿业公司也兼做勘查,例如BHP-Billiton、Newmount等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勘探部。高级矿业公司最重要的特征是资本雄厚;拥有较庞大的管理层;但矿山设计、矿山建设、矿石开采、矿石选冶等多由比较固定的企业以EPC 总承包的方式承担(见《什么是矿业市场》一文)。因此,一个高级矿业公司在报告中称职工数千人或数万人,但大多是固定承包单位的职工而不是矿业公司的直属职工。

勘探部的首要任务是对全球的矿产资源分布、找矿前景、勘查信息、勘查机会进行调研,获取探矿权,并通过市场的工程公司、服务公司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因此,一个高级矿业公司的勘探部,相当于一个更具实力的初级矿业公司,其资本和技术更具优势,其勘查目标瞄准的是勘查大型、特大型矿床。

矿业资本、矿产权、矿产品产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跨国公司手中,它们左右着国际矿业市场。以BHP-Billiton 公司为例,2003 年资本市值420 亿美元,销售收入156 亿美元,税前盈利33 亿美元,纽约股票交易所每股价值17 美元;雇员35000 人;石油储量4.1 亿吨;铝土矿资源量24 亿吨(其中证实储量6.2 亿吨,均为矿石量,品位30.7% 〜52.5%);贱金属矿石资源量量86.5 亿吨(含Cu、Pb、Zn、Mo、Au、Ag 等,不同矿区组分有所不同),其中证实储量30.2 亿吨,煤炭储量8.8 亿吨。此外,还有大量的天然气、铁矿、金刚石等矿产资源量和储量资产;2002 〜2003 年矿产勘探与评价投资4.79 亿美元(主要是油气勘探与评价)。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由于初级矿业公司找矿更有效力,因此高级矿业公司逐渐收缩了对草根勘探项目的投资,改为以从小公司购买矿产权为主。大公司虽然逐步放弃了前端的找矿发现工作,但在后期的勘探阶段仍占优势,因此,大型矿床的详细勘探和可行性研究仍主要由高级矿业公司进行。于是初级矿业公司与高级矿业公司的分工就更为明确了。

全球具有跨国规模的大型矿业公司屈指可数,大约不足50家。它们在大型矿床的详细勘探和可行性研究(在西方,详细勘探和可行性研究是交互进行,密不可分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详细勘探和可行性研究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勘查工作阶段,大公司在这个阶段介入可说是恰到好处,小公司在这时脱手也是恰到好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勘查资源(矿产权、勘查资本、勘查技术)的优化配置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初级矿业公司的勘查成果主要是以初级探矿权,即普查终了的形式作股转让给高级矿业公司,取得高级矿业公司的部分股权。这种形式使得两级矿业公司在勘查工作的下一阶段可以进一步合作,共同实现该矿床的后期勘探工作直至矿山得到成功开发。这种资产的转让机制,也体现了矿床勘查阶段与开发阶段的连续过渡性。

(4)各类矿业公司的分工与衔接

找矿人、初级矿业公司、高级矿业公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样化、区别化勘查主体,它们完成了从最前端到最后端的全部矿产勘查工作。这些勘查主体之间,既有分工,也有重叠。

图4 表示了三类矿业公司之间的衔接关系。图4 的商业性勘查模式是接力式而不是一站式的,更有利于勘查要素的优化配置,更有利于矿床的迅速发现,更有利于减少勘查风险,更有利于勘查效率的提高和勘查资本的增值。

图4 市场经济条件下诸勘查主体的衔接

 

2. 服务公司

勘查服务公司是商业性勘查市场上十分重要的成员和活跃的主体。勘查服务公司包括中介服务、技术服务、工程服务和项目总承包四类公司。

(1)中介服务公司

中介服务公司是政府法规标准的执行者、商业性勘查市场行为的规范者、矿业资本和矿产权结合的推动者、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的维护者。中介服务公司是勘查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因此,执业者必须熟悉其服务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并精通本领域业务。中介服务公司同矿业公司与投资公司之间关系密切,与这两类公司结成市场合同关系。

Ⅰ 投资中介服务公司:按照证券市场对初级矿业公司的上市的要求,为矿业公司包装上市提供服务,或为矿业公司提供投资来源。

Ⅱ 法律中介服务公司:为初级矿业公司、投资公司等提供法律咨询,避免矿业权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Ⅲ 财务中介服务公司:为初级矿业公司、投资公司等提供财务咨询服务,避免财务、会计违法违规现象发生;承担投资者或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审计服务。

(2)技术咨询服务公司

为矿业公司的勘查活动提供地质与技术咨询服务,包括勘查设计编写,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储量估算、矿山设计、可行性研究、矿产权评估、地质信息咨询服务等。

(3)勘查工程服务公司

承包勘查区地质填图、地质编录、地球物理调查与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钻探与坑探施工等。

(4)地质测试公司

承担勘查公司要求的化验分析任务。

(5)地质装备公司

提供各种地质勘查装备的销售与租赁服务,如钻机、坑探设备、帐篷、劳动保护装备等。

3. 投资主体

勘查投资主体的成分很复杂:有的是独立的投资公司,但很少单做勘查投资业务,一般是在开展其他领域投资活动时兼做勘查投资项目;有的是矿业公司,矿业公司之间相互投资开展勘查的例子是常见的;有的是独立的个人,通过证券市场进入勘查投资者行列。当然,筹资的勘查公司本身也是一个投资者,它必须提供一份初始资金。

证券交易所在勘查投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投资公司的筹资、公司之间的参股、个体的投资多是通过股票认购或交易的形式操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股市是勘查资本的最主要来源(图5),其次来自其他矿业公司或非矿公司的非证券参股。

如前所述,矿产勘查的主体主要是初级矿业公司,而初级矿业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以数百万到一两千万美元居多。在这个层次,大型基金一般不会进入,主要是通过参股、从股市筹资或用自有资金开展勘查活动。

银行一般不给勘查项目贷款,其原因是矿产勘查是高风险产业,难以保证还本付息。

图5 勘查资本的来源

 

对一个成熟的商业性勘查体制而言,初级矿业公司、服务公司与投资主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涉勘企业系列。它们在市场中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所谓矿产勘查资源的市场配置,指的就是这些涉勘企业所掌握的要素的结合。

四、地勘单位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正在以更快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勘单位的改革虽然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占比很小,但其重要性却不可忽视。当前的形势是,地勘单位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只有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机遇是留给竞争中敢于改革的挑战者的。

(一)挑战之一——地勘单位能否永远存在

自1949 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并无“地勘单位”一词。当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地质工作队伍名称有准确统一的划分,即部(总局)—局—大队,这三级是独立核算的地质工作机构(图1)。每一级前面加上“地质”二字,就是地质部(总局)、地质局、地质大队,它们是现在我们称之为“地勘单位”的机构前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5 年,地质部门率先进入改革状态,提出“三化”方针。“三化”是当年地质部每年局长会议的热词,指的是“部分地质成果商品化、地质勘查单位企业化或经营管理企业化、地质队伍社会化”,简单说就是“地质成果商品化、地勘单位企业化、地质队伍社会化”。地勘单位一词,由此而诞生。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地质工作实体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用语,因为它既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纯事业单位,也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纯企业单位。在转型过程中,用“地勘单位”来代表,倒是恰到好处。

如今,30 年已经过去,“地勘单位”虽然有所变化,但亦事亦企、非事非企的身份并无改变,在事与企的选择上犹豫彷徨的心理也并无改变。国家的改革在大踏步地前进,这种十字路口的“地勘单位”身份还能维持多久,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挑战之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规模有多大

对事企兼顾的地勘单位来说,心理的天平更倾向于事业一方。作为地质人,存在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因为大家共同为地质事业奋斗了这么多年,对事业单位,既是感情所寄,也是身家温饱所系。

我国过去的地质队伍号称百万大军,全部吃事业费;几经改革,目前已大为减少,再回到过去的规模已无可能。这是因为商业性勘查,包括矿产勘查、水源地勘察、工程勘察已经全面推向市场。那是地质工作的主战场,但必须是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这个主战场,应该是当前大多数地勘单位的最终归宿。

在将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离后,余下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有多大规模?地质工作结构有什么变化?是地勘单位改革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先说规模。在过去地质队伍百万大军中,真正从事今天所称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当属区调队。此外,还有一些部分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地质研究单位,加在一起,约5 万人左右。

这是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公益性地质工作的规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可能小于这个规模,不可能再多了。我们姑且把它作为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规模的上限。再说地质工作结构。一个国家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在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与投资强度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早期阶段,以点的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为主,面积性的地质调查开始实施,并未全面展开,地质调查投入较少。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与国力的增强,点的矿产勘查进入市场,不再具公益性质,面积性的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如区域地质填图、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等,地质调查投入迅速增加,并达到高峰。在面积性调查基本覆盖国土后,地质调查的重点转向对国家重大地质问题的专项性调查研究为主,地质调查投入停止增加,由高峰期进入平台期。以美国为例,在地质调查局建局之初,前三任局长都把西部大开发,部署矿产勘查项目作为局的主攻方向。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转入以面积性地质调查为主。20 世纪50 年代以后,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进入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开展重大专项地质问题调查研究的阶段,如国家矿产资源评价计划、全球油气资源评价计划、国家公园计划、国家海岸带变化评价计划、大陆架调查计划、国家水资源可供性和利用计划、国家水质评价计划、国家地震灾害计划、国家渔业和野生动物科学服务支撑计划、国家生态综合计划、国家空间数据地质图计划等。这些研究紧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目的性强,调查手段先进,研究水平高,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研究成果是向社会提供深度的地球科学数据而非一般常规调查性资料服务。其他发达国家的地调机构,也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进入国家重大地质科学问题调查研究与地球科学数据社会服务阶段。我国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陆地面积性地质调查,但1∶5 万的调查尚未覆盖陆地国土,海洋地质调查更须时日,因此仍有一段面积性地质调查时期。预计这个时期在10 〜15 年内应该基本结束,届时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专项地质问题调查研究将成为我国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方向。

新形势下的地质调查的规模与结构,代表了国家发展对公益性地质调查的需求,一个是数量上的,一个是结构上的,是地勘单位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挑战之三——地勘队伍进入市场并不容易

地勘单位进入公益性地质工作领域面临挑战,进入商业性地质工作领域是否就无挑战面临呢?回答是否定的。

地勘单位进入商业性地质工作领域,也不是一件说进就进的事。首先,地勘队伍目前这种亦事亦企、非事非企的身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前面已经说过,市场经济是讲求资源优化配置的,是讲求经济效益的。我们目前的地勘单位(大队一级),保持了计划经济时代小而全的结构:技术性队伍(地质人员)、工程性队伍(施工力量)、服务性队伍(化验分析、生活服务)混合在一起,无法形成市场配置优势,不是此多彼少,就是彼多此少,或者在专业和质量上供需不完全匹配。由于这种小而全结构不能使各种专业的使用与配合恰到好处,因此地质人员的闲置与短缺共存、施工力量的闲置与短缺共存不可避免。在市场项目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种闲置与短缺的状况会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地勘单位大多由三个不同的经济体组成:一是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开发,二是工勘市场,三是离退休人员安置管理。第一、二两个经济体都存在小而全的问题,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此外,三个经济体对地勘单位的贡献不一,但经济诉求可能趋同化,带来分配上的矛盾。

如果地勘单位转化为企业,按现在这种结构是难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应该打破现有的小而全结构,形成专业化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例如:地质技术人员组成地质咨询公司,以经营地质智力资源为主,为市场提供地质技术服务,包括各项地质工作设计编写、现场地质编录、资源量和储量估算、勘查报告编写、物探化探异常解释、勘查项目监理等咨询业务。

施工力量组成地质工程公司,以经营工程设备与工程技术为主,承担矿产勘查、水源地勘查、工程勘察等施工任务。

以地勘单位矿产权为基础组成初级矿业公司,以经营矿产权为主,利用市场服务主体开展勘查活动,发现矿床,使矿产权增值。建立生活服务中心,三家共管,把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服务做好。

这种四分法剥离分流符合市场勘查主体的需求。剥离的难点是应对原地勘单位的资产(如设备)、债权、股权(如队持矿权)及义务(如现有离退休人员养老服务)进行公平合理的摊分。

如果在一个大队层面剥离成功,其前三个经济体可同省内、国内其他同类经济体实现优化组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地质调查与勘查经济实体。

(四)挑战之四——通过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

由地勘单位到地勘企业,不是一个简单转名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市场竞争的过程。强者生存、弱者退出是一条永恒不变的市场规律。因此,在目前大量的地勘队伍中,只有部分最终得以转变为稳定的矿产勘查市场主体。这个“部分”是大部分、中部分还是小部分,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至少不会是小部分。从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总需求来看,最可能的结果是较大部分地勘单位转变为勘查市场主体。即使如此,地勘单位也要在体制改革和提高竞争力上下功夫,否则那个“较大部分”就不一定包含你了。

由于肯定会有一部分地勘单位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政策,将这部分人员妥善安排,以保证地勘单位改革能顺畅地进行。

(五)机遇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国地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不变

对矿产品的需求是矿产勘查发展的基础。据研究,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大国的地位将不会改变,这是由我国的发展阶段与经济规模决定的,是一种客观规律而不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因此,我国的地勘单位应抓住这个机遇,形成有活力的、成熟的市场勘查主体。这个机遇虽然为时不短,但也不会特别长。地勘单位的改革,在漫长的议论中已经失去了前30 年的大好机遇,不能再失去这后30 年的大好机遇。如果失去,我们可能就真的没有机遇了。

(六)机遇之二——国家的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对矿产勘查而言,市场主体将比事业主体更具活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产勘查是一种以事业定位的活动,国家出钱,国家养人,国家收获成果。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产勘查就不是一种以事业定位而是以企业定位的活动,在市场筹资,在市场转让成果,按市场规则分配利润。地勘单位改革之所以迟迟不到位,至今仍在亦事亦企、非事非企的十字路口徘徊,问题不全在地勘单位身上,商业性地勘市场不发育、不规范、无吸引力应是主要原因。如果问,我国今天的矿产勘查与30 年前的矿产勘查体制机制有何变化?恐怕回答很难令人鼓舞。然而,我国很多领域,如制造业与服务业,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农业也在迅速提高市场化水平。因此,没有理由怀疑,我国的矿业,包括矿产勘查业,会迎来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衡量这个环境的主要标志,就是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今天没有,但明天会有。因为这是市场规律,是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

成熟的市场环境养育成熟的企业。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旦出现,矿产勘查企业的勘查资本、矿产权、勘查技术就会在市场中实现优化配置,企业职工就会分享公司盈利,地勘单位的市场发展吸引力就会超过事业发展吸引力。届时水到渠成,从事矿产勘查的地勘单位会自发地丢掉事业帽子,以企业的身份进入充满竞争、又充满机遇的矿产勘查市场。

(七)机遇之三——利用好民间资本,做一次真正由市场配置矿产勘查资源的尝试

民间资本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资本来源之一。据全国工商联调查,到“十二五”末,我国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比例几乎相当,民间资本对GDP 的贡献达60%,企业数占70%以上,提供了85% 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目前我国民间资本雄厚,但由于准入、资源配置受限等原因,在投资上持徘徊观望态度。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民间资本有中国这么大的潜力,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地勘单位如果决心投企入市,则地勘单位技术与矿权+ 民间资本应该是佳配。至于如何公平合理地做到这种国有资产与民间资本的联姻,需要探讨、试验,既不要让国有资产流失,也不要让民间资本流失。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八)专业化改组,此其时矣

地质部在1980 年左右国家刚刚开始改革时,就进行过地勘单位专业化改组试点。所谓专业化改组,就是以大队为单位按专业化分工重组,主要是实行地质与工程分开,分别建立地调所和探矿公司,打破了地质勘查队伍与探矿工程队伍捆绑的体制。试点工作在吉林、河南、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区推开。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与专业化分工是不相容的,因为队伍虽然划开了,但没有一个市场来配置各种专业,从而使得改组后的机构都不知所从。由于改革方向超前,与当时的经济体制不匹配,专业化改组以夭折而告终。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地质勘查业的投资、技术、装备、服务已纷纷走进市场;即使是国家财政支持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项目,也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新形势下,地质队伍的专业化改组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各种生要素捆绑在一起,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实体是市场经济的大忌,也是每个专业自身发展的大忌。纵观国际勘查业,已找不到一个养队伍的实体。如果再走专业抱团养队伍这条路,将很难把各种专业力量配置到广阔的市场之中,它们的专业水平、专业竞争力都难以通过市场拼搏提高。

地勘队伍专业化的出路不仅地质和工程施工两家,组建矿业公司、商业性实验室、地质咨询服务(设计编写、储量估算、物化探数据处理等)中心等,都有很大市场需求,可将地勘队伍向市场主体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九)一个期待已久的问题——国家何时建立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矿产勘查是一项风险活动,只能靠投资驱动,不能用银行贷款支持。因此,凡矿产资源大国且具有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者,皆在证券交易所为其设置风险板块,为矿产勘查公司提供筹资平台。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都为全球矿产勘查公司提供筹资服务。各种公司资本、个人资本在这个平台的作用下,才能活跃起来,进入各个勘查公司。因此,一个国家即使有丰富的民间资本,也应通过风险资本市场来形成勘查资本优化配置与规范管理的环境。我国在2006 年建立了新三板资本市场,但那是用来支持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的。高新技术是风险产业,矿产勘查更是风险产业,两者都涉及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因此,从我国现在的矿产勘查规模与勘查业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以及民间资本雄厚的实际情况看,建立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必须的选择;否则矿产勘查这一块的资金,就难以有稳定的来源和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国家的矿产资源安全保障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