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水溶溶。

努力!努力!行健天同功!

   在太行之阳、大河之滨,坐落着今天故事的主角——她始建于1909年,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

40年拳拳报国心

 

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焦作路矿学堂,而焦作路矿学堂的创建,是晚清的进步者拿着中国的采矿权和英国的福公司交换来的。

焦作路矿学堂大门

 

   1898英国福公司谋求“怀庆左右、黄河以北诸山各矿”的开采权,作为其开矿设厂的一个附加条件,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多次交涉,福公司在哲美森厂附近投资建设焦作路矿学堂。田程出任首任监督。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矿学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刚刚诞生的河南理工,就像一个负重登山者,肩上压着中华崛起的重任,又要在贫瘠的乱世中汲养。尽管时代的寒风扑面、冰霜雨雪霏霏,她却从未有过惧色,而是不停攀登,拳拳报国。   

焦作路矿学堂办公厅远景

 

在建校之初,学校师生就同河南人民一道参加保矿运动,把福公司图谋掠夺河南铁矿资源的行径公诸于众,在河南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经过激烈斗争,福公司最终被迫停止勘探铁矿,反帝保矿斗争取得胜利。

福中矿务大学网球校队

 

1915年,英国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合组为福中总公司,由于焦作校舍被福中总公司借用,校址迁至开封,学校更名为福中矿务学校。这时,学校的筹建者更加强调实业救国,发出了“发展矿业实关乎实业之盛衰,而研究矿学更关乎工艺之良否”呼声。

福中矿务大学学生在野外实习

 

在福中矿务大学时期,学校虽经费紧张,但在张仲鲁校长主政下,仍扩充校舍,筹划经费,添臵仪器,加聘专任教授,一时间科研之风盛行。学校以“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坚持“应社会之需要”的科研特色。1918年,在张仲鲁和李善棠的发动下,学校成立河南矿学会,研究矿冶技术,对河南煤矿建设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学生示威游行活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率先爆发示威游行活动。5月9日,学生们参加省会开封的全市学生示威游行活动。出席开封15所学校1000多人的学生联合大会、参加开封学生总罢课,组织学生分途演讲,宣传、鼓动民众,深入铁路行包房、邮政局、各转运公司和各商号批发店、零售店,查验日货,开展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火种播向中原大地。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学校师生迅速成立“焦作各界援助沪案后援会”,在焦作矿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浪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发动震惊中外的焦作煤矿大罢工并取得完全胜利,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盛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焦作工学院学生自治会

   

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在北平爆发。学校师生迅速响应,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一路从新乡、到郑州、至开封、徐州、再至三浦,路上组成数支宣传队分赴各校、各街道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参加示威游行,要求:“誓死反对冀东伪组织,并督促政府早定救国大计,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敌。 

焦作工学院学生抗日救国告民众书

 

学校在支持爱国运动的同时,也没落下自身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蔡元培、翁文灏、孙越崎、张伯声、丁观海、邓曰谟、李钟美等一大批硕学鸿儒或担任校董,在管理模式、经费筹募、校舍修葺、仪器设备更新、学术研究风气之养成、引进海外归国人才、对外交流、扩大影响与提高知名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学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国内名声日振,被誉为“可与海内工程学府相颉颃”、“东方的科罗拉多”、“海内办理成绩较良的工校之一”,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矿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学术重镇。

 西迁办学路途  

 

”峡谷寒风,陇州暮雨;关山晓月,驿路晨霜;山泉冷饮,冰河盥漱;行歌道山,谈笑峰巅“。1937年当日军将战火烧到中原大地,学校师生为保存有生力量,开始了一路辗转西安、天水等地颠沛流离的西迁办学历程。

 西北工学院院旗

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三校合并组建西北工学院的训令

    

   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的一纸训令,将当时的私立焦作工学院与当时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改组,在陕南古路坝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假四校之力,合办工程教育。

   八年的古路坝岁月,广大学生不忘国耻,奋发自强,有通宵晚读的,有披星晨读的,你去我来,经年如此,以至于古路坝各处夜晚自习的煤油灯如繁星般处处闪烁,形成“古路灯火”一景。“古路灯火”虽已成为历史,但那种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却在一代代焦作工学院学子身上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师生欢庆苏州解放

学校在苏州办学留影

 

抗战胜利后,学校在洛阳关林复校,随后,为躲避内战战火,辗转郑州、苏州两地办学,继续飘零。1949年4月,苏州解放。代理院长李善堂致函苏州市军管会,积极要求复校,是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指示下达学校,学校返回阔别12年的焦作故地复课,在破晓前即将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50年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在新中国的滋养下,河南理工大学也开始了社会主义高校建设的探索之旅。在二十世纪末尾的50年里,她经历了学科调整、办学地址调整、校名变更,唯一不变的是在科研和教育领域不懈奋斗。

张清涟院长参加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

学校采矿系46级毕业班学生向张正平教授授旗留念

 

1950年,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同年3月,教育部下令将学校冶金系并入沈阳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并调张清涟院长至沈阳工学院任职。同年,张清涟院长代表学校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矿大老照片

 

1951年2月,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要求,学校主体迁往天津,改名中国矿业学院(现为中国矿业大学)。这一时期,学校秉承为国家煤炭、电力、石油等工业领域培养急需干部、技术人才的使命,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1958年9月21日,焦作矿业学院成立全体师生留影纪念

1957年底,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全部超额完成,河南成为重要的产煤大省。这对煤炭的需求加大,而煤炭工业的发展,急需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1958年,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决定在学校原有条件基础上重建一所为煤炭工业服务的本科大学,定名为焦作矿业学院,使焦作的煤炭高等教育得以薪火相传。

  1961年郑州煤炭工业学校并入,学校学科专业、办学条件和师资、干部力量得到扩充和增强。

在此期间,学校认真贯彻《高教六十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为煤炭工业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一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身体健康的煤矿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教学基本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科学研究等工作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为中南五省以及华北、西北地区煤炭工业发展输送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煤炭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基地,赢得“关内看焦作”之美誉。

姚书模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

1960年初,学校在河南省文教群英会上,被省政府评为“红旗学校”,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同年6月,学校党委代理书记、副院长谭源和采煤系教师姚书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光明日报》)以《焦作矿业学院跃居先进行列》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的办学经验。是年,中央对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实行以煤炭工业部为主的双重领导,学校随之成为煤炭工业部领导的部属高校。

 

首届工农兵学员入校

   在文革十年中,学校遭受重创、陷入瘫痪,于1966年至1971年六年内停招学生。从1972年至1976年,学校在中南五省(区)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 ,实行“开门办学”,并深入矿山开展科学研究,为特殊时期煤炭工业技术革新作出了贡献。

师生野外地质实习

   

粉碎四人帮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重视并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和“以促进煤炭工业发展为目标,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一手抓实验室建设,提高师生动手能力。  

学校瓦斯地质研究所

WG-ZL-I型立井混凝土喷射机组

 

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这一时期,学校首创瓦斯地质理论,破解瓦斯治理世界难题;首创陆相痕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模式,奠定了我国痕迹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攻克煤矿10千伏直接下井供电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煤矿井下万伏级高压供电空白;创立的分段式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及创建的首台无绳提升试验系统,为深层煤炭开采、超高层建筑提升系统的重大变革做了开创性工作,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1978年3月,学校研制的“WG-ZL-I型立井混凝土喷射机组”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开始起步,办学层次跃上新台阶。

  1994年10月,工矿泰斗、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名誉主席、煤炭工业部顾问、原焦作工学院校董会常务校董孙越崎出任学校名誉院长后,亲笔向煤炭工业部副部长范维唐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李岚清写信,请求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1995年4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学校更名焦作工学院。

1999年,学校科研经费首次突破 1000万元,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世纪向更高目标奋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这50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拔尖人才,他们中的很多成为一代学术大师、工程精英、贤才俊彦和社会栋梁,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世纪的朝阳

 

百年弦歌不缀,世纪薪火相传。可以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史,一部孕育、培植、熔铸和弘扬理工大精神的发展史。

  2003年成功获得博士授权单位,成为全省第四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跨上了新的台阶。这期间,学校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先后征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近90万平方米、容纳30000名在校生。

 

2004年经国家高等学校设臵评议委员会评审,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标志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跨入多科性大学行列,也改写了河南没有理工大学的历史。

   2004年截至2017年7月,学校拥有21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设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居前十位)、32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9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5个专业硕士招生权,1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培育点。具有硕士推免权和开展本硕连读、硕博连读资格,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透过过这幅百年画卷,可以看到河南理工大学一路从历史的长河中姗姗走来,先后迁址10次,辗转4省,9易其名,虽经岁月洗练、风雨砥砺,始终未曾向命运屈服,以超乎想象的坚韧与毅力,恪守兴学育人和服务煤炭工业之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和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采编/邱丹丹

推荐阅读  

新中国汽车工业起步:长春一汽当年的故事 

【老照片】茂名露天矿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