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饱读诗书,勤勉治学为国争光;他热爱科研、教育,屡创佳绩培育英才;他被称为“稀土之父”,使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徐光宪。

饱读诗书 勤勉绩优爱国家

       徐光宪院士出生于1920年,故乡是绍兴上虞,父亲是一名律师。在绍兴上虞,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学校叫春晖中学,这个学校是1908年上虞富商陈春澜先生捐款修建而成的,徐光宪院士的中学就是在这里读的,他的老师个个大名鼎鼎,有李叔同,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等。

       1937年,日军侵华,战火纷飞,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光宪院士成功考进位于法租界的震旦大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攻读化学系。

徐光宪院士青年时期

       徐光宪院士的求学生涯,大多是在他半工半读的情形下坚持完成的。在上海交大的本科学业是他一边读书,一边晚上做家教,并积极争取奖学金坚持完成的。大学毕业两年后,他参加并通过了当时全国各地区公开招考出国留学的考试,并于1947年底只身赴美,先到圣路易斯城的华盛顿大学化工系学习,一个学期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的暑期班试读,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校聘助教奖学金。

       1951年3月,他凭借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导师和学校再三提出留任讲师,并许诺生活待遇可以大幅改善,夫人可以专心攻读博士学位。但面对着锦绣的前程,他毅然选择回国,因为当时朝战已经爆发。

       同年4月15日,“戈登将军”号轮船汽笛长鸣,徐光宪院士和妻子高小霞院士踏上了归国的征程。

回归祖国 科研教育两手抓

       回国后,徐光宪院士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既从事大学教学,也做科学研究。在他看来,个人的研究兴趣以及对研究前沿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科学研究既要立足于基础研究,还要面向国家需求。

       “我有稀土情结,永远解不开……”

       中国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位列世界第一,却曾因缺乏技术支撑,长期受制于人。多年前,由于萃取技术不过关,中国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精矿和混合稀土,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购进深加工的稀土产品,徐光宪院士决心打破这一尴尬局面。

       1972年,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了一项军工任务——分离镨钕。镨钕,在希腊语中是双生子的意思,是稀土元素中最难分彼此的一对。分离镨钕是当时国际公认的大难题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所有国,长期只能出口稀土精矿等初级产品,我们心里不舒服。所以,再难也要上。”

       当时,镨钕分离采用离子交换法是惯例,缺点是生产速度慢、成本高,徐光宪院士提出了采用萃取分离法来实现镨钕分离。当时在国际上稀土萃取化学还是一门并不成熟的新兴学科,但这难不倒曾长期从事核燃料萃取分离的徐光宪院士。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带领学生查遍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自主创新出一套串级萃取理论把镨钕分离后的纯度提高到了创世界纪录的99.99%,并运用于实际生产。

       然而对于徐光宪院士来说,这只是传奇的开始。他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已经成功的串级萃取理论真正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为获得准确参数,他不得不使用繁琐的“摇漏斗”的方法来模拟串级试验,整套流程下来需要耗费一百多天的时间,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切又都要从头再来。

       为了更快地推进稀土研究,徐光宪院士每周要工作80个小时。他白天“摇漏斗”,晚上琢磨理论,黑白连轴转。

       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百多个化学公式,设计出最优化的工艺流程,并利用当时还不普及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虚拟试验,使原本复杂的稀土生产工艺彻底简单化,原来需要一百多天才能完成的模拟实验流程被缩短到不超过一星期

       这一全新分离方法,使我国单一稀土产量猛增,一时间国际单一稀土产品价格暴跌,国外的稀土垄断公司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中国的世界稀土强国地位,一举确立。自此,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开始走在世界前列,根本改变了受制于人的困窘局面

       在教育流域,徐光宪院士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撰写了《物质结构》等重要教材。《物质结构》1988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是我国化学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教材,培育了我国几代化学工作者。

       作为一位教育家,他不仅为祖国培养近百位博士和硕士,还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也是徐老带给中国稀土产业的重要遗产。他的学生中有三位院士,一位长江学者,分别是量子化学领域的黎乐民院士,稀土配位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方面的黄春辉院士,分子磁体领域的高松院士,重稀土萃取领域的长江学者严纯华教授。

       凭借创造的稀土“中国传奇”,徐光宪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中国化学、化工界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而那年,他已经88岁,但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

       2015年4月28日,徐光宪院士与世长辞。回首徐老的一生,无论是身为科学家,老师还是中华儿女,他都非常杰出和优秀,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品格和作风让人敬仰,他的贡献硕果累累,他对祖国的热爱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