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的中学语文有一篇课文叫《阿长与<山海经> 》,是鲁迅怀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回忆性散文。鲁迅在文中多次提到自己喜欢的《山海经》,该书是先秦时代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可见,鲁迅在幼年时期就喜欢地理。

 

  1898年,17岁的鲁迅考入南京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并于1901年毕业,期间总成绩为一等第三名。矿路学堂为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张之洞所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基础上创办的一所培养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学校,当时与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矿冶最高学府。

 

  在这里,鲁迅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三年时间里,不仅学习了格致(物理学)、算学、化学、金石学(矿物学)、熔炼学、测算学、绘图学等,认真学习了德语,还阅读了一些生理和医学书籍。于1901年11月和同学一起到句容县青龙山煤矿实习,了解了当时新式的采煤方法。鲁迅也曾表示:“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在校期间,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地质学是鲁迅接触和系统学习过的第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他还曾将《地学浅论》(Elements of Geology)抄订成两本,作地质学笔记,并认真钻研《金石识别》(Text Book of Mineralogy)。1956年,许寿裳的夫人陶伯勤向北京鲁迅博物馆捐赠许的多件遗物,其中包含9页鲁迅的地质手稿,经鉴定为是鲁迅在南京学习时的笔记。1990年春,发现这9页手稿作了多处修改,特别是后三四页,改得密密麻麻,有的地方还作了反复修改 。

  1902年,鲁迅考上留日官费生,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补习日语。期间鲁迅关注国内局势,特别是关于浙江地区列强争夺矿权的“争刘铁云条约”事件。1903年10月3日,鲁迅在东京上野参加浙江同乡会声讨刘鸦、高尔伊出卖浙江矿权大会,之后便以笔名索子在《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中国地质的文章,也有研究表明更早的是虞和钦所发表的《中国地质之构造》,较鲁迅发表仅早半年时间。《中国地质略论》主要摘抄了日本地质调查所的报告和图件,严格意义讲并非一篇纯科学的学术论文,而更多是综合性情报工作,文中所采用的专业名词多沿用日本译名。

 

  1904年,鲁迅进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当年,与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这是辛亥革命前第一部全面记述我国矿产资源的专著。该书初版由马良作序,书后附有《中国矿产全图》一幅和《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上海普及书局发行,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印刷。同年12月修订再版,1907年1月增订发行第三版。其中《中国矿产全图》是将日本政府农商务省地质矿山调查局所绘中国矿产地质的秘图放大12倍改绘而成。

 

  1906年后鲁迅弃医从文,留学归国后,在文学界声名远扬,但依然关心地质事业的发展,如曾向徐炳昶约稿写就“中国西北考察团考察经过及工作”。鲁迅弃医从文,可以说离开了自然科学的前沿阵地,但地质学习开阔了视野,自然科学启发了他理性的思维,强有力的支撑了他的思想武器,使其愈发具有“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