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从高,采矿工程技术专家,中国矿山大面积地压活动预测预报技术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成功地预测预报大面积地压活动;首次组织完成DQ-18型地下汽车的研制;首次研究和应用块石砂浆胶结充填技术;组织完成了充填体中高大矿柱的高效回采技术研究,为我国采矿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4月22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1959年9月考上江西冶金学院地下开采工程专业,1964年7月本科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工作中,晏从高担任了诸多社会兼职,严谨认真成果显著的科研人员、惜才善任关心群众的好领导、三年扭转生产被动局面的奇迹创造者……他这些不同的身份,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解决了重大技术关键难题

 

六十年代初,由于巴里锡矿井下通风条件极差,粉尘浓度不达标,对采矿工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威胁。为改变这种情况,晏从高不畏艰险,坚持深入地下了解地下情况并找出解决方法。根据通风网路计算工作和通风系统的设计,晏从高独自完成了巴里锡矿通风系统的调整。此次调整使巴里锡矿井下的挖掘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晏从高于1982年4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委员会评为“广西安全积极分子”光荣称号。

 

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

 

由于当时大厂矿务局铜坑矿采用的地下汽车为东风牌五吨载重汽车,该类汽车为地面柴油汽车,不适合地下作业,因此每年的损耗达到了上百万,另一方面该类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对井下工作人员有着极大危害。所以研发性能卓越的地下汽车迫在眉睫。大厂矿务局、长沙矿山研究院和南宁重型机器厂三方共同研制DQ-18型地下汽车列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

当时晏从高兼任国家科委科技攻关大厂矿务局“八.五”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成员,亲自领导和参与了该项目的研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汽车成功研制出来。国家有色冶金机械监督检测中心对其进行了整车性能检测,同时进过实际考验,结果证明DQ-18型汽车整车设计合理,性能优良,使用可靠,其主要技术性能参数和总体结构参数及液压系统等方面已达到8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并填补了有效载重18吨地下自卸汽车的国内空白。此项目于1994年12月,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末,大厂矿务局铜坑锡矿还在采用缺陷很大的水泥棒磨砂胶结充填技术,这种胶结填充技术工序多、耗能大、成本高、充填体强度低、充填能力小,不能满足井下工作的需要。经过全面细致的论证,1988年末开始进行“块石胶结充填技术研究”,并将其列入“八.五”攻关项目,由大厂矿务局等多个单位承担。1991年,局领导带领着晏从高所在的攻关小队前往澳大利亚芒特艾萨等矿山考察,学习经验,开拓思路。历经五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后,成功完成“块石胶结充填技术研究”。该项技术相较于水泥棒磨砂胶结充填技术,具有利于接顶充填、充填费用少、充填能力大、充填体强度高、自立性好;水泥消耗低等优点。该项目技术设备配套齐全、合理,特别是根据工艺要求采用了绳架式皮带运输机,同时根据狭长型采场的特点,采用三支管分流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此外,晏从高参加了“91号矿体矿柱开采技术研究”。该成果于1995年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成果于1996年12月,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结合应用高效措施和先进企业管理技术

获得显著规模效益

 

1989年3月,这时的局属铜坑锡矿可以说是弊端重重:可采、备采矿量不足,生产布局不合理,提矿、运矿系统效能差,设备管理失控等等,但铜坑锡矿是企业的主力矿山。上级决定任命晏从高为铜坑锡矿矿长,身患肝炎还未康复的晏从高临危受命,走马上任。身任重职的晏从高立志三年扭转铜坑锡矿的生产被动局面,他从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多管齐下。

 

1、了解矿坑开采程度,及时开辟新采场

 

晏从高刚上任时,认识了解到铜坑矿第一盘区已采完,第二盘区仅剩两个采场,如不尽快开发新的盘区将会面临过无矿可采的困境。而因开辟新采场准备时间过长,局、矿领导层意见不一、举棋不定。面对重重压力,晏从高从长远考虑坚持开辟了3个新采场,突破了困境。

 

2、完善废石系统,是生产布局更合理

 

1991年晏从高加大了填充力度,是排废石、出矿自成系统、互不干扰。填充量由1990年的6万立方米增加到了10万立方米,使填充体之间的矿柱变为可采矿体,大大增加了可采矿量。

 

3、改造提矿、运矿系统,提高运输效能

 

1990年春,投资200万元对斜井提升系统进行改造,工程提前两个月完成后,提升能力由500吨/月提高到1400吨/日。接着又投资100多万元解决井下供水系统工程,改变了因缺水而停产的局面。但改造计划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按照改造后的设计计划建造的二期送矿索道建成后运矿能力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极大地制约了规模生产,二期送矿索道全长5.33公里,是维系全矿生产的生命线。为解决这个问题,1989年8月,晏从高亲自领队带领着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进行实地考察,于月底拿出了改造计划。1991年冬,改造后的二期索道完成后,送矿能力从500吨/日提高到1600吨/日。

 

4、改进人员管理,增强企业活性

 

晏从高针对铜坑锡矿的管理现状,着手制定了切合本矿实际的288个岗位工程24148条共计100多万字的《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明确每员工的工作,约束员工的行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与责任感。

 

1992年,因有色金属价格跌幅较大,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资金紧缺,不得不撤并一些老单位。晏从高积极主动提出将长坡矿划归为铜坑锡矿管理。两矿厂合并后,人员安排是一个棘手又麻烦的问题。晏从高经过三个月的艰苦细致工作,精简人员结构,严格统一实行合同管理,动态运行,互相竞争,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换来了人心稳定,生产正常,产量和利润稳步上升,矿山实现扭亏为盈的喜人局面。

 

与此同时,晏从高还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他在平时就十分注意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才干的考察,只要发现有潜力的好苗子,就大胆任用,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5、加强设备管理,实行包机制

 

晏从高在日常生产工作中,特别强调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制定了设备维护点检制,推行包机制,把维修和使用分开。在维修方面,对出矿龙头铲运机实行包人包机,保证在设备老化,且十多年未添置新铲运机的情况下,可以正常出矿。一改因铲运机常坏,生产不正常的局面。

 

在三十年的工作中,晏从高一直活跃在矿业前线。当研究者,他善于发现、大胆细心,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释放着自己的热情;当领导者,他目光长远、知人善用,以紧跟前沿的踏实脚步带领着企业发展。

采编/赵群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