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石油工业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众多世界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都认为石油只有在海相沉积中才能形成。而潘钟祥教授在我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观点,为我国找油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81年,潘钟祥教授成为新中国石油地质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广泛探索 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潘钟祥教授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秀,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6年升入地质系。他积极参加北京大学地质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特别对石油地质发生了兴趣。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和世界的文献资料,写成论文《油田之地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文中满怀激情地表达了他为振兴中华立志献身石油地质事业的决心。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他和中国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潘钟祥教授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任职,到陕西、河南、察哈尔、江苏和四川等省从事石油地质、煤田地质,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这位身材中等、性格内向、不善词令的年轻学者,在野外调查能吃苦,观察细致;在室内研究联系广泛,有创新精神。

    1940年,政府公派潘钟祥教授赴美留学,专攻石油地质学。学习期间,他发现老师讲的和教科书上写的,都说石油来自海相地层,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所有的石油必然是海相成因的。一般不相信石油可以从淡水沉积物中形成,即使石油可以形成于淡水沉积物中,也不会有工业价值。在此期间,他看到W.T.奈廷格尔(Nightingale)发表了一篇关于科罗拉多西北部泡德尔瓦什油田的报导,文中描述该油田的石油来自非海相沉积。

    潘钟祥教授联想到自己1932-1934年间四次赴陕北调查石油及油页岩,发现油苗主要产于三叠系延长层及侏罗系延安组中。而岩层由灰绿色砂岩、页岩、少量灰黑色灰岩及煤层组成,砂岩常成交错层状,主要为河流、沼泽、泥沼及湖相沉积,含植物、淡水瓣鳃类和鱼类化石,没有海相化石及其他海相迹象,无疑属陆相沉积。加之,1935年他赴四川调查石油地质时,发现油气产于白垩系下部的自流井层(后划为侏罗系),由灰黑色页岩及一、二层石灰岩组成,富含瓣鳃类化石,是湖相沉积。这些加剧了他对海相成因的怀疑。

    潘钟祥教授根据对中国外石油地质文献的综合分析,联系考察到的上述地质现象,认为证据确凿,觉得有提出“陆相沉积也能生油”的必要。为此,他还根据生油理论,深入论述了陕西、四川的陆相地层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堆积,有足够的水量和盐分及不渗透的粘土质保护层,具备了生油的主要条件,如果有适宜的构造,就能成为良好的油田。他按上述观点写成学术报告,受到他的导师、美国著名经济地质学家K.K.兰德斯(Landes)的好评,以此形成的《中国陕北和四川的白垩系石油的非海相成因问题》论文,1941年发表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志》(AAPG)上。论文明确指出:“石油也可能生成于淡水沉积物,并且可能具有工业价值”。

    这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陆相生油”论点,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将有创新观点的石油地质学研究成果介绍到世界上。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院士评论说:该文“明确提出了陆相地层也可以生油并能形成油田,这在当时是一种新颖的见解。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找油工作有着重大影响。”

教学相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早期中国的教学科研工作,长期处在较封闭的环境中。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潘钟祥教授花费了极大的精力,系统整理了世界油田的生成和分布的规律,在陆相生油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油气围绕生油凹陷中心分布的观点,开出了“世界油气田地质学”课,主编了40万字的《世界油气田地质学》教材。系统地阐述了上述观点,在我国油气勘探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潘钟祥教授在《世纪油气田地质学》的结束语部分,把前苏联和美国的石油地质理论融会贯通, 将世界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归纳为16条,反映了当时的油气田地质学的世界水平。 著名石油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院士评论说:“这些分布规律, 80 年代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潘钟祥教授热衷于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来普及和推广他的研究成果。由于当时的条件,此书未能正式出版,但通过潘钟祥的助手和培养的一批批学生介绍到全国,对中国的油气勘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年动乱期间,潘钟祥教授也遭到了种种诬陷和迫害,但是,热爱石油地质事业的坚定信念,使他没有在逆境中屈服。刚从“五七干校”回京,他不顾年迈体 弱,顶着强大的压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毅然挑起领导科研集体和培养研究生的重担。他一方面辛勤奔走于北京各大图书馆,日以继夜地查阅国内外文献及时向中青年同志传播国外最新的科学知识和世界有关的学术动向; 一方面迅速深人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当时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他仍到大港、苏北去观察岩心,去浙西研究剖面,视临滦河口考察现代沉积等。就在潘钟祥教授逝世前几个月,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还坚持去阜新、大同考察,经过同事们竭力劝阻才未成行。

    潘钟祥教授的一生实现了他从青年时期就立下的报国之志,为了发展石油科学、发展我国的石油事业,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潘钟祥教授虽然早已离去,但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精心育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对发展中国石油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仍被大家传颂,并已载入中国石油地质学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