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冶金是20及21世纪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及工程技术,在我国湿法冶金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北陈南马”之说,其中的“南马”就是指在南方的中科院长沙矿冶研究所(现长沙矿冶研究院)的马荣骏先生。

 

满怀热情 认真做事

 

马荣骏,1931年8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1938年因家乡水灾随父亲逃荒到东北,并在吉林完成了中学学业。高中二年,马荣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工学院,由于大学期间品学兼优,1955年6月,马荣骏在东北工学院冶金系本科毕业后,当即被选为研究生派往捷克斯洛伐克留学。在此期间,他参加了镁还原法制取海棉钛的研究,并独立完成了四氯化钛添加速度对海棉钛实收率的影响。

 

1958年,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查理大学及斯洛伐克Kosice工业大学攻读研究生的马荣骏接到通知,回国办理手续转入前苏联学习,但由于情况有变未能成行。因工作需要,马荣骏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即长沙矿冶研究院的前身)任职,在这里,他将满腔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先是研究了当时被称为世界三大分离难题之一的锆铪分离,用TBP溶剂萃取法,成功地制取出含铪小于万分之一的锆——我国核反应堆急需的结构材料,之后又对冶金部重点项目“广西褐钇钶矿中铀、钍、稀土的萃取分离及钽、铌的提取”进行研究,其研究报告在当时作用重大,并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此期间,他应上海科技出版社之邀,根据自己在国外进行的科研工作,总结编著了国内第一本有关钛的著述——《钛的生产》(1958年),对我国刚刚起步的钛工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此书出版前未向研究室当时共产党小组负责人汇报,马荣骏被认为是名利思想严重,再加上他提出调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又被认为是工作不安心,因此,1958年,马荣骏受到批评,不仅被免去了入党培养对象的资格,还被要求参加为期一年的京广铁路复线劳动。15天后,因当时下达了科学院及二机部铀冶金方面的任务,马荣骏接到通知返回研究室工作,从此以后,他接受教训,低调处事。

马荣骏(左二)在Kosice工业大学与研究生同学    1957年马荣骏在斯洛伐克Kosice工业大学

鞠躬尽瘁 报效祖国

建国初期,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变幻莫测,为了有效保护胜利果实,我国决定自力更生建设核工业。马荣骏积极接受了二机部及中国科学院下达的任务,对我国最大铀厂铀的净化工艺进行研究,这在当时是绝密性的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他每次必须乘车颠簸七、八个小时往来铀厂与研究院之间,运取铀的化学浓缩物进行试验工作,在对放射性防护很差的条件下,他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废寝忘食,在身体因受到放射性辐射而血相不正常的情况下仍坚守岗位,终于研究揭示了TBP萃取铀时的杂质行踪,建立了TBP萃取铀中的铁磷硫的定量关系式,取消了净化工艺中的预处理工序,研究出了放射性溶解渣的处理方法,解决了放射性污染问题,使铀的纯化工艺顺利投产,为我国的核工业提供核燃料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我国原子弹顺利爆炸成功了,马荣骏负责的课题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然而他自己却因放射病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了半年多的治疗。按照医生的意见,他离开放射污染的工作环境,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进修研究工作一年。此间,他得到了徐光宪先生的指导,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

 

恢复健康后,马荣骏返回长沙矿冶研究所,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对世界三大分离难题的另一难题—氯化物中铌、钽分离进行研究。1968年,他排除万难,进行用钠还原法生产海绵钛、电解法直接制取钛铝合金及电解TiO2及TiCl4制取钛粉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设计建设了100吨的车间,为国家军工事业提供了航空材料

步伐坚定 夙愿终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此后的十年中,中国的文化、经济、生产力等方面遭到极大的破坏,当时条件之艰苦,局势之混乱,非常人所能想象。马荣骏也遭到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冲击,所幸有上级信任才得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文革期间的一切丝毫没有阻挡他的步伐,马荣骏先后研究了TBP萃取铀时产生乳化的机理、进行D2EHPA+DAMP对铀协同萃取的研究,撰写了5篇论文,提出了比美国橡树岭更先进的协同萃取铀的新工艺。他还研究了二机部下达的373及761铀矿的综合利用课题,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提取铀及钼的新工艺,被二机部采用建厂。

 

繁重的工作使马荣骏胃病加重,两次出现胃出血,不得不做了胃切除手术。在病中,他编著出版了《溶剂萃取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1978年),大大推动了我国溶剂萃取新技术在冶金中应用的发展。

 

冬去春来,十年浩劫终于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后,单位党委排除了部分人对马荣骏“只专不红”不能入党的偏见,在被免去入党培养对象的资格多年后,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左图为85岁的马先生,右图为家庭庆祝马先生80岁诞辰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内清新的空气使马荣骏精神大振,更加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

攻坚克难 勇为先驱

1970年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由国防科工委转归冶金部领导,马荣骏的研究方向由核燃料铀的提取转向了有色金属冶金。接受了冶金部的科研项目,他首先研究成功了压煮萃取法处理钼矿生产钼铼的新工艺流程,随后又研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压煮——萃取——结晶制取氧化钨的新工艺。1975年,他与试验组同志共同开发了乙酰胺新萃取剂,用该溶剂萃取法成功地分离了铌钽,并制取了高纯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应国家建设需要,他承担了冶金部下达的“六五”项目热酸浸出——铁矾法处理大厂锌精矿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湿法炼锌的黄钾铁矾法的工艺,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重大成果奖。接着,他完成了“七五”国家攻关项目热酸浸出铁矾法炼锌中萃取铟的新工艺试验,解决了大厂锌铟资源的合理利用重大难题,使我国铟的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他还成功研究出具有创新性的湿法炼锌中硅、镁控制新方法,扩大了锌冶炼的可利用资源,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马院士(右三)在成果鉴定会向专家于工业生产现场介绍鉴定成果

1980年,马荣骏在冶金界首先发表了开发大洋锰结核回收金属的文章,引起了当时胡耀邦总书记对这项工作的关心,责成冶金部进行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受冶金部及国家海洋局的委托,他撰写了该项目的第一份可行性报告及规划,并向外交部及海军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经冶金部批准开展了湿法冶金处理大洋锰结核的研究。可以说,马荣骏奠定了我国开发研究湿法处理大洋锰结核的基础,是我国冶金界研究开发大洋矿产资源的先驱。

 

数十春秋 硕果累累

 

马荣骏在环境治理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并编著了学术专著《工业废水的治理》(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该书出版后,受到冶金及环保界的普遍赞誉,并获1993年中南地区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在此期间,他还编著了《离子交换在湿法冶金中的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年出版),在业内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1996年他编著出版了《湿法冶金新进展》(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他又出版了《湿法冶金新研究》(湖南科技出版社),该书收纳了他三年中指导完成的部分科研成果论文26篇,极具创新性与实用性。他还应聘参与撰写了《中国冶金百科全书》(有色金属卷)、《溶剂萃取手册》及《湿法冶金手册》的部分内容,为促进湿法冶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5年,马荣骏因疾病进行了肝切除手术,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此放下了科研。应出版社的邀请,他完成了两部具有权威性的专著:其一是《湿法冶金原理》(2007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湿法冶金理论方面的系统专著,填补了专门阐述湿法冶金理论著作的空白;其二是《萃取冶金》(2009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因其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可被称为溶剂萃取在冶金中应用的“小百科全书”。

 

马荣骏在他从事冶金科研工作的六十余年里,完成了60多项冶金重点科研工作,指导完成20余项环保工作及10余项冶金新材料研究课题,他的26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部级鉴定,具有国内领先及世界先进水平。在其作为负责人的研究中,有20项工作获得了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此外,他还编写与审批了100多本试验报告,14本学术专论,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发表了2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有多篇被SCI、EI、CA收录,并已培养了20名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为我国冶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马先生的专著

马教授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无私贡献 甘于平淡

马荣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溶剂萃取在冶金中的应用,并出版了我国这方面最早的专著,被认为是我国萃取冶金的创始人。他先后赴瑞士、德国参加了多次在国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三次被聘为国际湿法冶金会议的学术委员。2000年,经斯洛伐克国家工程院大会选举及该国总统认定,马荣骏教授成为了该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这些都充分表明,他已是国内外公认的著名冶金学家。

马教授(左一)在瑞士达沃斯(Davos)与美国工程院院士黎念芝(右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元复(左二)、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家鼎(右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时光飞逝,马荣骏现已过85岁,他满头银发,却步履矫健,精神矍铄。时光不停步,马老先生的科研也从未停止过脚步。现在,他积极参加国家及湖南省冶金领域的学会活动,曾任学会中学委会委员、副主任、理事及常务理事的工作,又是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及湘潭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有15个单位聘他为编委、学术委员、理事或顾问。可敬的是,他的许多兼职或应聘工作都是无偿的,回报对于他来说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按贡献来说,马荣骏理应位列国家院士,但他却放弃了参选。当一些朋友为他抱不平时,他只是淡淡一笑,谦虚地说自己不够条件。但是,在冶金界人士的心目中,他早已被认为是一位没有中国院士名份及待遇的真正合格院士。

 

回首往昔峥嵘岁月,马荣骏却只用“忙碌”、“平淡”二词寥寥概括。现在,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家家幸福快乐,人人友爱平安,早日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采编/谢乐乐

 

矿冶园今日推荐课程

推荐阅读

【矿冶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创新永无止境

【矿冶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矢志报国,向科技要效益

【矿冶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馨:九十余载德智双馨

【矿冶人物】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难熔所所长范景莲教授: 研发出目前世界上最抗烧蚀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