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谈到,建设大厦的关键第一步是需要一份合适的图纸,也即一个好的科研设想(idea)。再完美的设计图纸,如果没有经费来付诸建设的话,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未必能够及时产生经济效益,一些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数年乃至数百年的努力。然而如果没有对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的持续经费支持,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就将停滞不前,社会进步的源泉也将濒临枯竭。

科研经费——资金支持

  

我国科研经费有多重渠道来源,如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其中自然科学基金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最为广泛的经费支持来源,覆盖各个大小科研院所和各层次科研人员,每年二三月就是基金申请的高峰期。

 

申请科研经费如同建筑工程项目竞标,首先需要一份好的标书,再通过函评预审,进入会审,然后还可能需要答辩和专家评定,最终优中择优才能获得资助。国外研究生喜欢称呼自己导师为Boss,国内许多人便借用此称谓叫导师为“老板”,其实这反映出的问题本质就是导师是掌握科研经费的人。

 

一些科技领军人物往往能够申请到大笔经费,因此他有能力“雇佣”(招收)一大批人组成庞大的研究团队,这种人便成了“大老板”,而一些刚出道不久或者能力尚不足的科研工作者只能申请到零星的小额经费,便称为“小老板”。一个“大老板”的团队里,往往会有几个“小老板”为其分忧解难,这主要是因为在昂贵的科研消耗面前,作为嫩苗的“小老板”们也得在“大老板”这颗大树庇佑之下才能茁壮成长,而“大老板”也需要左膀右臂的帮助才能深深扎根。

 

这些“老板”们在科研界就是项目负责人,在建筑界俗称“包工头”,他们主要负责前期项目的申请,保障经费来源,也需要在后期对竣工项目进行宣传以招揽下一个项目。大的科研项目,往往还需要数个“大老板”抱团申请,因为这代表着一个重要科研领域或者科研方向。

 

国家对青年科学工作者也有相应的经费支撑,如基金委的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这些经费虽然额度并不是那么高,但足以支持刚踏上科研岗位的年轻人在初期去尝试一些科研想法。

 

“老板”们的生存之道在于不仅要思考自身科研兴趣、可能的科研热点和突破点、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等,也要揣摩经费管理部门的期望和同行之间的小心思,更要有能力说服专家们立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能力的“老板”往往能够申请到大笔经费,购置或搭建最为先进的设备,招揽一批优秀人才,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然后再去申请更多经费,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选择东家“老板”,还得多多留意他的经费情况。据说一些常年经费缺乏的课题组,实在没办法只能取消办公室网络和订阅文献等杂费以节约成本,也许正常的科研都很难得到保证。

 

不过,跟“大老板”未必就是天天有肉吃,毕竟老板越大,他的队伍就越大,意味着分“粮”(科研项目和研究内容)的人就越多。自己若不努力,恐怕连肉汤也喝不到。即便是“出身名门”,倘若自己没有真本事,不仅让“大老板”脸面无光而难以鼎力推荐工作,也会让自己马脚尽露而前途渺茫。有的时候跟一个“小老板”一起同甘共苦,也会因为导师的亲力亲为而加速自己能力的提升,早日获得出头之日。

 

号外:罗会仟小故事之《保福寺里的“博士僧”》

中科院物理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内部

“从前有座村,村叫中关村。村里有座寺,寺叫保福寺。寺里住着一群老和尚,他们号称自己为‘老衲’。老和尚养着一群小和尚,他们只能称自己为‘贫僧’。”

 

当年走进位于中关村保福寺的中科院物理所,罗会仟开始了读研生活,并利用刚刚兴起的博客平台记录生活感悟和成长经历。他在《博士僧日记(序)》中,写下了上面这段话。诙谐幽默的笔触,肆意挥洒的文采,让他的博客很快有了不少拥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