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财经调查》接到群众反映,在山西的个别地方,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无序堆放,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废产量不断增加。然而,在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部分地区,煤矸石的无序堆存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介休市师屯南村,一位村民向记者反映,他家紧邻后山的煤矸石填埋场,最近几年一直有车辆来这里倾倒煤矸石。煤矸石在倾倒、填埋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扬尘,村民只好在自家院里搭起顶棚,但透明的顶棚上仍布满了黑色的粉末。除了粉尘污染,村民还担心煤矸石填埋场没有采取有效的生态防护举措,导致村里唯一的一口水井水质大不如前,现在大家只能喝过滤之后的纯净水。

记者在现场看到,师屯南村的煤矸石填埋场并没有按照项目建设要求修建排水渠等设施,部分煤矸石仍裸露堆放。该填埋场是介休市云其浩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运行的一个煤矸石综合治理及土地复垦项目,但2024年因防尘措施不到位受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

类似的情况在汾河流域并非个案。在灵石县的荡荡岭村,一家已经倒闭的洗煤厂外,大量煤矸石裸露堆积在汾河支流的两岸以及附近的山坡上。在临汾市古县,涧河河岸也成为了煤矸石倾倒的地带,长度在200米以上。专家指出,部分煤矸石含有重金属及有害物质,会发生淋溶现象,由于淋溶液与河流距离极近,有害物质极有可能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进入河道,进而对河水造成污染。

记者还发现,在汾阳市文侯村,近百米长的煤矸石带两侧就是村民的玉米地,这些农田边的煤矸石露天堆场也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安泽县南湾村的山谷中,一处煤矸石填埋场的煤矸石虽然经过了覆土处理,但覆盖的黄土已严重流失,大面积煤矸石直接裸露在外,而山谷底部就是村民耕种的土地。

面对这些问题,当地环保部门表示,他们也清楚河道边堆放的煤矸石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长期以来尽管知晓问题的严重性,却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一位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没有专项资金来清理这些煤矸石,只能向属地政府反映问题。

煤矸石的无序堆存不仅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也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隐患。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原煤产量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7%左右,而煤矸石通常占原煤产量的10%以上,这无疑给“煤炭大省”带来了巨大的煤矸石处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