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等共同研发完成的《深部资源电磁探测理论技术突破与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深部资源电磁探测理论技术突破与应用”项目领奖合影

技术封锁 需求难达

        我国矿产、油气资源短缺,探矿深度一般500米以浅,铁、铜、铝、钾盐等对外依存度高达 55%-80%,开展“攻深探盲”是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体系的重要途径。电磁法是矿产资源探查的主体手段,但我国地质条件复杂,现有电磁探测理论与方法不能满足深部资源勘探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地球物理探测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到严重封锁,亟需深部资源探测理论和方法的自主创新与探测技术的突破。

多年攻关 技术爆发

        为此,项目组历经十几年的理论研究、科技攻关和应用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1、研究了电磁波响应计算新方法。把传统的半空间岩石层电磁波传播模式理论改进成“电离层-大气层-岩石层”全空间传播模式新理论,得到适合慢衰减、远距离(3000公里)传播的“天波”远场响应特征;采用点电荷微元代替经典意义下的偶极子微元,直接在时间域推导出电磁场扩散方程解,突破了传统勘探电磁学理论。

        2、自主研发了人工源电磁探测新技术。提出了“天波”电磁探测新方法, 利用长度大于百公里、功率达兆瓦级的发射天线,有效作业范围由常规数公里拓展到数千公里,将人工源电磁探测深度从百米级拓展到10公里;基于近区探测精度高、速度快的优点,提出短偏移瞬变电磁法,将只能在3000米以外观测 改为500米观测的模式,减小了电磁勘探的盲区,提高了电磁探测分辨率。

        3、攻克了高性能电磁装备核心技术。通过对传感器材料机理、制备工艺、 极低频甚微弱信号低噪声放大与检测、低功耗采集与高频电磁干扰抑制等关键 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了高性能、高灵敏度磁场传感器、新一代电场传感器的技术瓶颈,自主研制出了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系统整体性能与国际高端仪器水平相当,为成功获取“天波”感应信号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位一体 获誉颇多

        与此同时,项目成果形成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三位一体创新链,在重点矿集区开展示范应用,实现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突破。创新技术体系在秦岭成矿带等20多个矿区深部资源勘查应用效果显著,同时创新技术拓展到深层油气、重大地质工程等领域。

        项目组建立了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电离层-大气层-岩石层”全空间模型,攻克了宽频带高精度电磁传感器核心技术,可实现我国领土及邻海地下10 公里的有效探测,不仅能够满足深部矿产资源探测需求,更重要的是将电磁法拓展到深部油气勘探领域,开启了人工源电磁探测的新时代。

        此外,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57 项(含国际专利2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SCI/EI论文157篇,并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