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资源掠夺的阴谋,成长于祖国建设的风潮,沈阳冶炼厂在有色金属行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辉煌过后,归于平淡的沈阳冶炼厂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生于掠夺 几经凋敝

       沈阳冶炼厂始建于1936 年,是日本为了掠夺我国东北黄金及有色金属资源而建立的工厂。1936年8月由“满洲矿业开发株式会社”正式投资筹建,当时取名为“国立金矿精炼厂”,1938年投产后更名为“奉天冶炼所”。同年,铅熔炼系统建成投产。

       1939年1月,铜熔炼和铜电解系统相继建成。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工厂停产。

抗战胜利后停产的沈阳冶炼厂

       同年,苏军进驻工厂,将工厂的部分设备物资运往苏联,后经国民党接管,部分车间恢复了生产。1946年10月,国民党将其改名为“沈阳冶炼厂”。

       但是,当时沈阳冶炼厂的产量很低,工人失业,工厂处于奄奄一息、濒临破产的境地。到1948年初时,全厂因为原料、燃料无来源而处于停产状态。

沈阳冶炼厂鸟瞰图

百废待兴 渐迎曙光

       沈阳解放后,沈阳冶炼厂划归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领导,接收该厂时,简直像一片灰堆,到处凌乱不堪,只有几个车间,如熔炼车间、电解车间、金银车间等主体设备还算比较完全,但从属设备、动力管线等残破不全。

       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全厂干部职工积极抢修,把很多山丘般的灰渣都清除出去,仅在烟道里,就清扫了1300吨灰渣,并把凝结在熔矿炉里的废铜与焦炭的混合物都铲除干净。

       经过两个多月的修复和整顿,工人们终于完成了清理现场、筹运生产所需原燃料、购置化验检测所用精密仪器、修复机电设备和水电管网等工作。

       1949年1月14日9时,沈阳冶炼厂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在一片“多炼铜!多炼铅!支援全国战争!”的欢呼口号声中,由时任沈阳冶炼厂厂长张日新点燃火把,投入到熔矿炉内,在熊熊烈火燃起的这一刻,沈阳冶炼厂正式开炉,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有色金属冶炼厂

建设风潮 举足轻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沈阳冶炼厂经历了迅速的发展,采用了一系列较先进的冶金工艺和设备,取得了优质高产的效果,在我国的有色金属行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1949年底,工厂把湿法炼锌车间恢复起来,并开始了湿法炼锌的生产试验。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攻克了浸出、净液、电解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关,摸索出生产技术条件。

沈阳冶炼厂铜精炼炉

       1950年4月,沈阳冶炼厂在我国首试成功部分湿法炼锌技术,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电锌20吨。

沈阳冶炼厂老厂房

       20世纪80年代,沈阳冶炼厂生产的电铅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1981年度国家金质奖章。该厂也于1981年被评为全国企业优秀单位、冶金工业部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1983年,沈阳冶炼厂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管理后,发展迅速。该厂的有色金属产量曾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黄金、白银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黄金、白银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沈阳冶炼厂生产的品种有铜、铅、锌、金、银、铂等金属,以及高纯金属半导体材料大生产系统、多种新型材料以及硫酸等化工产品。生产原料来自全国一百多家矿山和企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部分远销国外,成为一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型综合性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

1986年改造后的铅冶炼

       尽管沈阳冶炼厂在计划经济时期做出过巨大贡献,但这是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它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市总量的42%,铅尘排放量占全市总量的98%,是沈阳市最大的污染源。

       进入21世纪,沈阳冶炼厂还存在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等问题。2002年8月8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告沈阳冶炼厂破产。至此,这家严重污染环境,曾在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