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采矿专家,主持了中国煤矿第一批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研究、试验,突破了液压支架关键技术,成为中国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范维唐院士。

出身名门,工业救国

       1935年,范维唐院士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曾留学海外,祖父范鸿泰是民国湖北省教育厅长,父亲范治纶是新中国著名水利学家、我国早期水利教育的先驱。

       虽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但华夏大地承受的苦痛和日寇的残暴侵略深深刺痛了范维唐院士,饱读诗书的他自小就萌生了“工业救国”的远大理想。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他17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刚成立的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

       北京钢铁学院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和实践传统深深地影响着范维唐院士,尽管条件艰苦,为了心中的远大理想,他如饥似渴地忘我学习着,将采矿学的精华和要义牢牢掌握。他还经常跟随老师到全国各地的采矿工地进行实践学习,在生产现场夯实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北京钢铁学院

       大学毕业后,范维唐院士又进修了外语,于1959年10月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进修。在这里,他看到了世界先进的采矿理论,更加积极地汲取养分,力争早日学成归国。仅三年时间,范维唐院士就学有所成,1963年4月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奠基矿业,开拓“机械化”

       1963年9月,回国的范维唐院士回国后投入了煤矿矿山压力及支护的科研实践工作。当时煤矿死亡人数中,约有40%是由于对矿山压力规律认识不足,顶板管理及支护技术落后,顶板发生意外冒落造成的。不仅如此,矿井支护工作是井下最艰苦、最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大量人力、材料,也是造成煤矿用人多、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范维唐院士一开始从事矿压现场观测、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巷道的合理布置及支护方法的研究。在这期间,发达的采煤国家已开始推广应用由液压支架、大功率液压牵引滚筒采煤机、刨煤机、可弯曲刮板输送机及皮带输送机等组成的成套综合机械化开采设备,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已在世界范围成为通向煤炭生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70年代初期,当时任燃化部领导的康世恩同志,在听取国外煤炭科技发展情况的汇报后,下定决心组织综合机械化攻关会战,在各方面给攻关会战以大力支持,同时又限期突破技术难关、填补我国空白。时任煤炭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和攻关会战技术负责人的范维唐院士,深感责任重大。

       身担千斤重担的范维唐院士深知机械化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他广泛借鉴发达产煤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与广大科技人员展开了攻关。经过充分的探讨和研究,他们提出了以综合机械化作为采煤机械化技术主攻方向的思路,同时以液压支架为综采技术的突破口,拉开了我国采煤机械化的大幕。

       经过近十年及近百个科研院所、制造厂、煤矿的共同努力,取得大量成果:突破了设备元部件技术关,研制出一大批急需的先进采煤机电设备并实现了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国产化;组织了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及采煤工作面顶板情况的研究,实现了支架选型的科学化、规范化;形成了符合国情、适用于不同生产地质条件的开采技术及成套装备,如缓倾斜煤层综采技术、坚硬顶板综采技术、经济型综采及高档普采成套装备;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采煤机械化测试中心,改变了中国煤炭生产技术的落后面貌。

心系煤炭,谋划战略

       除了攻坚克难,范维唐院士还心系能源发展战略,致力于助推国民经济发展。

       他积极倡导发展洁净煤技术,并从中国国情出发,阐述了洁净煤技术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他说,世界上用煤最多的发达国家是美国,但美国环境很好,这表明,并不是煤炭在利用中注定要造成严重污染,而是人们没有科学地用煤。他强调,从储量上讲,煤炭是最可靠的能源,从经济上讲,煤炭是最廉价的能源,从环境上讲,煤炭是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

       他还提出,中国洁净煤技术计划应覆盖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包括煤的洗选、加工技术、高效洁净煤技术、转化技术及污染控制技术等。他主持了第一次全国洁净煤技术研讨会,促进了洁净煤技术发展纲要的起草及实施,并主持了由中国主办的国际洁净煤技术研讨会,他认为发展高效、洁净的燃煤发电技术,发展煤炭液化、气化是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和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半个世纪内,中国不能没有煤炭,中国煤炭工业不是夕阳工业,洁净煤技术是通向未来能源洁净、高效、永续利用的桥梁。

       回忆起自己的矿业人生,范维院士唐如数家常,他深情地说,“三十多年过去了,过去的需求和期盼已经实现。但是,需求永无止境,科技进步永不会停顿,需求就是给我们下达的命令,也是鞭策我们努力拼搏、创新和奉献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