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历史可溯源到春秋,清代获得史上第一次大发展,民国时期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解放时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东川铜矿这颗“共和国的掌上明珠”,光彩夺目。

历史悠久 盛于清代

       东川有着悠久的铜矿采冶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铜矿采冶,但由于古代勘探和采冶技术的落后,并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直至元代,东川铜业才真正受到朝廷的重视,成为元朝的重要产铜基地之一。至明代,东川铜的开发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京师铸钱的主要材料来源。

       而东川铜真正大规模开采是在清代。

       自雍正四年后,东川铜矿的开采渐渐步入正轨,汤丹、碌碌(今落雪)、大水沟(今因民)和茂麓四大铜厂逐渐成型,成为东川铜矿的核心产区,特别是汤丹厂,成为云南最大的铜矿厂。雍正五年,东川铜产量突破400余万斤;至乾隆二年,东川铜产量达到惊人的800余万斤,占滇铜产量的80%以上

       乾隆时期是古代东川铜矿采冶最为兴盛的时期。但是,自乾隆晚期始,东川铜由于“硐老山空”,产量有所下降。咸丰之后,太平天国起义搅乱了整个大清帝国的政治经济秩序,加之云南境内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出现了众多的矿产争夺事件,各民族起义频发,且众多矿工参与了斗争,直接导致了铜矿产业的衰落。虽然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措施,但终因内忧外患而力不从心,收效甚微。但可喜的是,东川铜业在清光绪年间逐步尝试了近代化生产经营方式,铜矿开采使用机器,外聘技术人员等,成为了云南近代化冶金工业的开端

民国时期 官商合办

       民国初年,东川铜业乃至云南矿业因资金短缺而萎缩,以致利权外流。蔡锷注意到了发展实业、尤其是矿业对云南经济的重要性,于1911年10月31日致电粤都督,要求帮助招商来滇开办实业,以期解决云南矿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他又上书北京政府,要求拨款项、派大员督办滇矿。

蔡锷

       此外,蔡锷还派人远赴南洋招集华侨来开办云南矿业。其募股办法为请资本雄厚的华侨设立资本团,如有华侨来投资,则“以平等之利益”待之,同时“拟请劝令华侨集资来滇设一动产及不动产抵押银行,以为将来兴办矿产及工商业之援助”。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力陈云南矿业的优势,并作出多项对华侨投资滇矿的优惠政策,以期招商之事有所成。

       民国2年 (1913年)3月27日,云南东川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东川铜矿业走向官商合办的道路。滇绅刘盛堂等建议,请于商股之外,政府投股若干,与商股一同办理,以维护军政府的利益,保护军政府的主权,共筹得资金75万元。从此,东川铜矿业由东川矿业公司经营,直到民国28年(1939年)滇北矿务公司的成立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通过一系列努力,东川铜矿开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相较于清雍乾鼎盛时期,依然不足道之。

解放重建 重点发展

       1949年6月26日,东川全境宣告解放。1950年3月,昆明军管会工业接管部接管滇北矿务局保管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铜是重要的国防资源,建国之初,朝鲜战场急需铜,新中国建设急需铜,东川是当时中央高层唯一知道的铜产区,开发东川铜矿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1950年8月,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组织了国内各方面的专家,成立了东川铜矿工作组,到东川矿区作了比较详尽的勘察,同时踏勘了铜矿公路选线。

       1950年11月,工作组返回昆明,随后在北京编写了东川铜矿初步设计书,对东川矿区的生产建设提出了初步意见,同时在矿山上以工代赈,招募矿工,对落雪、汤丹两地探矿坑道进行清理恢复,作好重新生产的准备。中央财经委员会在1951年4月批准了东川铜矿的初步设计书,把东川铜矿建设列为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批准成立了东川矿务局筹备处及机构设置。

当时的矿区人民政府

       1951年5月1日,东川矿务局筹备处在昆明正式成立,东川进入了开始恢复矿山建设和建立生产秩序时期。在云南省第一条高山公路铜矿公路修通前,同时开展了水电站、压风机车间、机修车间、材料库、职工宿舍、办公楼、食堂、医务所等建筑安装工程。

       1952年12月12日,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东川矿务局。随后为矿山服务的各气象、水利、邮政、粮食、医院、税务等机构相继成立。1953年开始,按照“大探不采”集中全力探清资源的方针,在百里矿区开展了场面壮阔、声势浩大又艰难繁重的“万人探矿”。

       1954年4月5日成立东川矿区人民政府(由云南省直辖),其后管辖范围不断扩大。1956年8月,国务院批准《东川矿务局设计方案》,将其列入全国156项重点项目之中。1958年7月,东川铜矿建设全面展开,东川也“因铜设市”,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81次全体会议通过,批准成立地级东川市。并将会泽县划入,总面积增至7790平方公里

东川矿务局机关所在地

       此后,国家从资金、人员、技术及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大力支持东川建设,东川铜矿成了共和国的“宠儿”。据统计,1960~2000年东川累计生产精矿含铜48万吨,为国家贡献了价值50亿的铜、金、银等有色金属,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东川铜矿的大规模开发,其历史贡献并不亚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也曾经撑起过中华民族刚刚挺起的脊梁

火车在运输精矿

       但好景不长,在历经40余年的开采后, 20世纪末,东川铜矿再次出现“硐(矿)老山空”。“山河破碎,企业破产,城市破旧,希望破灭”加上40.2%的城镇失业率,东川矿务局被迫进行破产清算并改制,名噪一时的全国最小省辖地级东川市也因矿业的衰落而被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区。